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冰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山东济南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这“半城湖”——大明湖,过去水上除留有公用水道外,其余的辽阔湖面都归私人所有。数顷湖田大大小小也不知分成多少块,湖田主人多住在北极庙东西两边的北极街和隗家庄。在外人看来湖水茫茫一片,他们却分得水界清楚:这块是隗三爷家的,那块是刘二棒槌的……湖田既可子孙相传,也可典当买卖。俗谓“一亩湖田抵十亩旱田”乃指一年四季收入丰裕,如夏卖莲藕,春秋捕鱼虾,冬天可卖湖冰。

济南夏日酷热且漫长,旧时防暑降温,只能用天然冰。寒冬采冰蓄于冰窖内,可备三伏之用。当年济南的几处冰窖在大明湖南岸一带,临水而设乃为采冰方便。

冰窖四面为土壁,内掘深坑。笔者早年出于好奇,曾下到秋柳园旁的冰窖里看过。嗬!冰窖足有一丈余深,五六丈长,中间留一狭窄的走道。四周砌满冰块,望去如水晶峭壁,出口的斜坡处透进一线日光,疑似萤火,寒气森森,砭骨栗肌,不可久立。窖顶用檩条、高粱秸棚上,外面覆着黄土和麦秸,远看宛若一座小山丘,丘顶又搭一苇席棚子以遮蔽日晒雨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采冰正当其时。吾家世居湖畔,当天寒地冻,朔风紧吹,天刚蒙蒙亮时,住在湖畔的人家就会听到“咚咚”的凿冰声、车轮声,“伙计们啊!加把劲啊!拉——”吆喝声此起彼伏。黎明时采冰,太阳一出便收工。每年腊月前后,湖水结成了一层晶莹的厚冰。时值“大寒”,冰窖繁忙,各家冰窖都有俩工头,一工头管着在窖内砌冰,一工头领着一帮短工下湖采冰。采冰须有专门技术,首先工头要看清湖田,不能乱采,以免纠纷。而后在湖里“划大线”、“分块”,块要分得大致相同,无须尺量,全凭眼力,手法极为熟练。采冰的专用工具为“冰镩”,铁制镩头足有二尺长,四棱有尖,尾端突一倒钩,镩头上面安木柄。划线、分块,凿冰全靠冰镩。

天未明采冰人便下湖,虽遇风雪,照采不误。严冬凌晨,北风刺面,下有冰层,其冷可知。他们穿着牛皮衩裤,头戴护耳大棉帽子,手上是大拇指独出、四指相连的牛皮手套,尽管只干三个多钟头,却极辛苦。上得岸来,再穷的哥们儿也要凑在一块儿喝两三盅热酒,暖暖身子,掸掸寒气。在窖内砌冰得有本事:因为从窖内坑底到坑顶有两丈余高,滑溜溜的冰块须一层一层地码实、砌紧,没有经验、手法不熟是干不了这活的。若一旦轰然塌下,后果可想。专管运冰的或清扫窖坑者工钱虽少,却干活小心。有句行语谓:“卖了是钱,化了是水。”他们无论用钩子拉还是绳子拴,都很少打碎冰块。

入夏后冰窖卖冰,最大的主顾是鱼行、肉铺、大小饭店、饮冰室,每天早晨,地排车、马车、独轮车络绎不绝地来买冰。不少公馆、衙门都买冰置于屋内,六月虚堂,凉生四座,可令暑毒潜消。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大明湖畔的冰窖消失。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