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术盛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宋钘、尹文、慎到、环渊、邹衍,田骈、彭蒙、淳于髡、接子、鲁仲连、田巴、貌说、邹奭等。这些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分属各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威慑于权势,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百家立异,各驰其说,争辩求知,蔚成风气。例如,孟轲、荀况宣传儒家思想,邹衍、邹奭宣扬阴阳五行思想,宋钘,尹文、田骈、环渊、接子宣传道家观点,慎到宣传法家精神,貌说鼓吹名家理论。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完善自己的学说。荀子就强调要在论辩中“兼听齐明”“篡论公察”。他正是通过对别人理论的辩难,总结创造,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学说。孟子在论辩中也注意吸收了道家和“寡欲论”,来充实自己的“尽心说”。慎到、田骈都注意吸收了法家某些思想,以倡自我。各家皆以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吸收新的思想营养,使自己的学说趋向成熟和系统化。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