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精神传统的近代转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魏建 来源: 光明日报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中国新文化的萌生与发展,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文化心态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
“守成”心态在继承中有转化。文化心态是人类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范型,它导引着人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介入生活的方式。汉代之后,齐鲁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文化,只不过山东人更多了几分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优越感。随着齐鲁文化特别是齐鲁儒学地位的不断提升,山东人的这种自信心和优越感演化成一种守成型的文化心态。但文化是在交流中生长,在交流中发展,也是在交流中实现自我超越的。齐鲁区域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就是在这一区域文化汇入世界文化大家庭的进程中开始的。然而,文化交流常常是不平等的,常常是以接受者不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的。自从1860年法国人的炮车碾过烟台的大街,1895年日本人在威海接受北洋水师的投降约文,1897年德国人的铁甲战船驶进胶州湾……这一幕幕耻辱的历史图景,把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征服了。同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大都遵从着优势扩散的原理,高层次文化对于低层次文化具有无法拒绝的诱惑力。当年,正是由于齐鲁文化的先进性使得它被中原各地广泛接受,其文明优势向外不断扩散。这在不断增强山东人文化优越感的同时,也在不断巩固着他们守成型的文化心态。可近代以后,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文明优势,而传统的心理积淀仍在顽强地发挥作用,这就导致他们的文化心态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
一是从文化归属的角度看,近现代山东人出现了文化归属感的分裂。一方面对本土文化的信赖感逐渐减弱,而捍卫传统的意识又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逐渐接受,但又表现出很强的排斥外来文化的倾向。这在近代山东的对外开放与连续发生的教案、义和团运动等矛盾现象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复杂性。二是从作为文化心态折射物的社会习俗角度看,外来文化进入山东以后,西洋和东洋的习俗与传统山东习俗发生激烈的碰撞。山东人固有的淳朴、内向性格渐渐倾向于开放与外露;“非礼勿言、非礼勿行、非礼勿动”的规范性约束开始减弱;从社交礼仪到衣食住行都更多地向外来文化和中国现代新文化时尚靠拢。三是从直接体现文化心态的外在行为的角度看,近现代山东出现了以“闯关东”为代表的一些非传统行为。在古代,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以往的研究认为近代山东人“闯关东”是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原因所致,但这只是“闯关东”的外因,其内因应是山东人文化心态的改变,即在近现代外来文化冲击下,山东人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
新中有旧、旧中含新的观念变革。山东是儒学的故乡。齐鲁儒学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它不断被异化的过程。它由一种民间的思想学说发展为支撑史官文化的思想体系,在被封建统治者曲解、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套由至理名言组成的、塑造了古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自足性观念体系,对于古代山东人更是一种天生的精神需要、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西方列强侵入山东以后,在西方列强为中国人打开的一个全新世界里,作为主要支配山东人思想观念的齐鲁儒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境遇:一方面,儒学这种以往几乎可以解说一切的思想,难以与变化了现实生活对话,倒是西方的思想话语系统越发显示出解释现实人生的理论能量;另一方面,山东人的思想观念又难以适应扑面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不能接受殖民主义的文化统治,于是,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信仰危机和捍卫圣贤思想的本能冲动,同时存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形成了新中有旧、旧中含新的思想格局。
一是精英知识分子对西学与国学的双向选择。自古以来的山东人大都不轻易接受外来学说,但这一现象在近现代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山东知识分子既接受了西学,又没有放弃国学,还参与了创造现代中国的新文化的过程。他们既是新思潮的弄潮儿,又是以西学治国学的积极实践者。他们的种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找传统思想与外来学说的结合点。二是儒学在民间的延续与改造。“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其结果只是使儒学作为主流思想逐渐弱化,主要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危机,但在山东民众中,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或以风俗形式传承,或在宗法秩序中体现,无论是自觉的遵循、还是无意识的循规蹈矩,儒家思想依然具有巨大的支配力量。然而,外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压迫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生存现实,作为普通民众,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新的社会思想秩序和流行规范以适应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固有人伦关系的破坏。于是,以往烦琐的礼教秩序被简化了,以往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逐渐演变为内在精神支撑的民间道德。三是对新文化观念的认同。在近现代中国,山东的文明优势不仅与北京和上海无法相比,而且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如果说,19世纪以后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那么,20世纪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结果,是外省文化从属于作为新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的精英文化。山东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山东人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与引导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京、沪文化趋同化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虽然山东与外地相比还较多保留了仁学、诚学、修身、事功等儒学的原始理想,但其整体形象与其他地域一样都是以外省文化的姿态认同了京、沪文化所代表的中国新文化观念。这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语汇日益取代了传统话语,并逐渐渗透到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诡道与中庸兵家内儒(法)外兵的本质
- 下一篇:世纪末儒学的沉思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