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平原“翰林府”与道光帝师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张曾羽 (曾羽,古汉字,音同增,意为举、飞,现《辞海》、《古代汉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已无此字)。据现在开办“翰林斋书画室”的张曾羽的第六代后裔张广峰回忆,在自己少年时代,就听祖父张书方、父亲张庆江多次讲过祖辈流传的“张翰林”的故事。少年时的旻宁,曾在京城“翰林院”跪拜张曾羽(时为翰林学士)为师。宫廷画师曾绘画记载此事。原画有嘉庆帝仁宗颙琰的印章和题词。这幅画像,被张家几代珍藏在“张翰林府”,可惜在“四清”运动中被烧毁。为把张家翰林文化传承下去,张广峰根据少年时代对该画的记忆,于2005年10月专门邀请山东书画院的画师重画了一张“道光皇帝跪拜老师张翰林”的彩色画像,作为“翰林斋”的“镇斋之宝”。

据张广峰珍藏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一族共五十六代,其远祖谱系已不可考,现在的族谱始于第十六世,“广”字一辈为第十九世。原“张曾羽(即张翰林)”的后几代近支孙辈,大多在解放前已去台湾,他们基本上与留在大陆的几支张氏家族失去联系了。

关于翰林,有两解:一谓文翰荟萃的所在;一谓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为文学侍从之官。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执掌为撰拟机要文书。明、清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清制“翰林院”以大学士为学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殿试明考后,新进士中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者,称“点翰林”。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宋代犹以“翰林院”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辽时,于南面宫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负责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其长官为翰院学士,由大臣充任。

由此可见,“翰林院”是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设置的一个极重要的中枢参谋机构,是直接为皇帝和朝廷服务的机要之所。其中的各位“翰林”,也必是很有才学的“学士”、“名师”。历代皇帝、皇子、皇孙等帝胄,均接受“翰林”之教习、训导。

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据《续修平原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张曾羽,字叔举,号牧村,平原县张辛庄(现平原县王凤楼镇张辛庄)人。张曾羽的远祖籍属济南府历城县。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皇帝下令迁移邻郡平民充实平原郡。张曾羽之始祖张勋夫妇带领四个儿子,由历城县王舍人庄迁来平原郡平原县×,定居长宋庄(现前曹镇大宋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勋次子张善,带领五个儿子,来到张辛庄(现王凤楼镇张辛庄)。

张善之后,自明朝嘉靖年间张火廷(号东麓先生)中举人,当县令,至乾隆年间张曾羽登第当翰林,共出进士5名、文举7名、武举两名、正途贡生9名、例贡4名、功贡1名、教谕和训导3名,其中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8名。可以看出,张氏家族,基本上历代皆官宦望族、书香门第。但在这些官员中,尚没有因发迹而置宅院,称“翰林府”的。

张曾羽的直系祖先,除明初的张勋、张善两代之外,通过县志可追溯到明末的张东周,但张东周与张善之间的数代难以查清。

平原县城建起翰林府

史书记载,张曾羽年幼时家已破落,但由于其天资聪颖,学有所成,于乾隆乙酉(公元1765年)成优贡,丁酉(公元1777年)中举人,甲辰(公元1784年)获赐进士,榜列第7名。在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上书房(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清制,调充某项职务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作为皇子之一的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在翰林院跪拜张曾羽为师,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后来,张曾羽三次充当会试主持,三次主持乡闱,门生人盛。

据史料记载,张曾羽是个很有能力、很有作为、也很勤政恤民的官员。在任怀庆知府期间,境内原来盗匪很多,有的杀人烧尸灭迹,张曾羽细心勘察,不到一月便破案。当时,由于境临大河,黄、沁(黄河的支流)为患,张曾羽带领民众,外防洪涝,日夜操劳,内安灾黎(百姓),捐修捐赈,救苦救贫,政绩卓著,民望甚高。因此被提拔为粮储盐法道员(又称道台,正四品,品级在省以下,一般府之上)。任职后赶上开封一带饥荒,滑县农民揭竿起义。但张曾羽治理有方,民望大增,兵役、练勇、辑民纷纷归附,起义农民不敢进攻。有传闻匪徒藏匿滑县境内,张曾羽不畏凶险换上平民服装亲往侦探核查,不扰一人。看到许多灾民弃幼儿逃难,张曾羽派人收集数十人,雇一老妇抚养,并救治濒于饿死的难民近两千人。他多次代理按察司职务,对判处死刑的人仔细审查,对一些冤、假、错案甄别平反。他押运粮、盐共九次,恪守职责,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后被调回京城任光禄寺卿,从三品。

张曾羽累次升迁,积蓄了一些财力,即在平原县城原大十字街至小字街(现县公安局办公楼之南、县招待所之北)一带置地十几亩,建起深宅大院,人称“翰林府”(又称“翰林院”)。该府(院)建于距今二百年左右,具体在何年已无考,但据此地邻近一些长者回忆,当时的“翰林府”,院落气势恢宏,府邸声名显赫,东大门高大宽阔,南、北两侧门精致美观,正中有大殿一座,为教习、训导学生之所。“翰林府”在当时的平原县城里,是占地面积最大、社会声名最响的官宦、书香之府第。在张曾羽这一代,也可以说是张氏家族五十六代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张曾羽之前、之后的十几代中,张氏家族致仕为官,仅知县以上便有几十名,这在封建社会一个姓氏家庭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情况。张曾羽所置“翰林府”虽仅存遗迹寥寥,但“张翰林”及其前后十几代的辉煌,仍铭记于史志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