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粟裕在山东指挥的几场战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907年8月10日,粟裕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在隆重纪念粟裕同志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截取他在山东指挥几场著名战役的片段,深切缅怀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和陈毅一起转战山东大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1946年6月,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新四军下辖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9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淮北地区配合作战,中央专门指示:“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一次次战役指挥,粟裕总是高度投入,精心运筹。陈毅常常赞赏有加。莱芜战役后,陈毅对记者发表谈话:莱芜战役的大胜,“证明了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孟良崮战役后,陈毅紧紧抓住粟裕的手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

■几场著名战役

从1946年12月起,华中、山东野战军并肩入鲁作战至1947年7月,粟裕和陈毅一起接连取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胜利。

鲁南战役历时18天,全歼敌二十六师、五十一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创造了华东战场一个战役歼敌新纪录。中央致电:“鲁南胜利,局面打开,我已夺取主动,敌已陷于被动”。粟裕认为,鲁南战役,是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是华东战场经历的第一个大转折。

莱芜战役只用3天时间,即以伤亡8000多人的代价,消灭国民党军5.6万多人,乘胜扩大战果,使鲁中等4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了华东战略态势,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歼敌空前纪录。

泰蒙、孟良崮战役,面对大军压境,陈、粟冷静应对。最后战役的胜利,对国民党反动派是最沉重的打击,对解放区军民是极大的鼓舞,严重挫败了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迅速改变了山东战局。

打了几场漂亮仗后,毛泽东构思了让刘、邓指挥中原野战军跃进大别山,陈、粟指挥华东野战军南下江淮作战的设想。1947年7月,华野开始分兵作战。15日,陈、粟发起南麻战役。南麻、临朐战役,虽然消灭敌十一师、八师14000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较大伤亡,打了两个消耗战。粟裕针对部队不同反映,充分肯定了两仗的作用,也全面总结了教训。他严于自责,主动请求处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却对粟裕给予了鼓励。

1947年8月,陈、粟率华野西×向西开进,配合刘、邓作战,9月在郓城发起沙土集战役。粟裕认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是尽快捕捉和创造战机,打一两个歼灭战。他提出了包围敌整编第五十七师或整编第六十八师的方案。蒋军五十七师此时随邱清泉第五军进攻,与其拉开了20公里距离。9月7日,华野部队发起攻击。五十七师见大势不好,急忙收缩到沙土集附近几个村庄。华野迅速完成对五十七师的合围。此战不到3天,就歼灭五十七师9500多人,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迫使蒋介石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军队的行动,成为华东战局第二个转折的标志.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从1948年7月14日到16日,中央军委连发7份电报,要许谭×在10天内夺取济南,然后南下配合作战,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该部署与粟裕构想有所不同。粟裕为此反复思考。经过3天深思熟虑,得出了结论。他认为,即将进行的济南战役,是豫东战役后又一次高度集中的大×攻坚战、歼灭战,规模可能更大,对华东以至全国战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攻济是否成功,与战略决战关系很大。无论是从当前敌我态势还是从战争发展趋势看,有必要也有可能集中华野全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粟裕等发电报给军委:“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于打援中寻找有利阵地,求歼邱×之大部或全部,均有可能。为求迅速攻占济南,必要时此间可抽出几个长于攻坚的部队参战(估计有半个月时间即可)。只要济南能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大可能。”毛泽东看了粟裕和许谭的电报,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9月16日午夜,进攻济南战斗开始,该战役打了8天8夜,全歼守敌10万余人,生俘王耀武及敌将领23名,迫使临沂、烟台等地敌军弃城而逃,山东全境除少数据点外均获解放。中央充分肯定了济南战役的意义。

济南战役后,针对敌人屯兵中原的现状,下一步如何行动,粟裕立即开会研究。24日晨,他根据讨论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向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发了电报,“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经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研究后,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向华野、中野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不久,粟裕看到发展比预期顺利,进一步思考:东北已经解放,战争已到了新的转折点。从此出发,应该调整作战计划,考虑怎样打才能给敌决定性的打击。他认为:在淮海战场,蒋采取的方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徐州部队和葫芦岛撤退的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们周旋,争取时间,加强沿江、江南和华南的防御;另一种是放弃徐州、蚌埠等地,将徐州附近部队撤过江去,加强沿江防线,企图与我划江而治,待机再起。如果出现前一种情况,我军应在长江以北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渡江作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使江南各省免遭大的破坏。但这种打法,老解放区的负担势必会加重一些。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沿江和江南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十万国民党军队,会大大增加我军渡江作战的困难,渡江以后向苏浙皖赣进军也还要进行严酷的战斗。如果老解放区能继续支持战争,我军应迫使蒋介石采取第一种方针,让徐州之敌滞留长江以北,我军在歼灭黄百韬×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镇一线进击,把敌削弱和歼灭在徐州附近地区。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粟裕等联名向有关领导反映上述意见。军委和毛泽东立即回电同意粟裕等的意见,下达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指示。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作战。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讲:“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84年2月5日,粟裕与世长辞。按照他的意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山东他曾战斗过的地方。他愿与山东人民和长眠的战友们在一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