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建安七子”之山东宁阳人刘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山东省宁阳县城东15公里处葛石镇境内有座神童山,相传此地神童文化源远流长,“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就生于神童山下。此处现已经辟为神童山森林公园,此处还是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少年教育基地。据说自商周以来,神童山周围曾涌现过“七太傅”、“六尚书”、“五上将”、“四太保”等贤卿名相。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即今泰安宁阳)人,汉魏间文学家,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早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其中宁阳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友爱。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相传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

刘桢机敏,擅长雄辩,《三国志王粲传》注中载,文帝曹丕曾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书一纸交给他,讥讽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不肯折腰,执意不交,桢答曰:“桢闻荆山之璞,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貂之尾,缀侍臣之帻。此四宝者,伏朽石之下,潜淤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亦皆未能初自接於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脩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尚可纳也。”文帝听了刘桢这番妙论,既感叹他的博学善喻,又赞赏他不卑不亢的性格,从而放弃索回廓洛带的念头。

刘桢傲岸不羁,敢于平视曹丕夫人甄氏,后以此被治罪。刘桢一次参加曹丕的宴会,席间酒酣耳热之际,曹丕让自己的夫人出来同大家见面。在座者无不伏身,独刘桢两眼平视。当时曹丕已被曹操立为太子,曹操得知刘桢对太子竟敢如此轻蔑,遂将刘桢治罪。于是罚他在石料厂磨石料,后来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人皆跪拜而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魏王曹操大怒,刘桢却不慌不忙地放下锤子,说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刘桢答曰:“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听后明白刘桢是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他与王粲合称“刘王”,与曹植合称“曹刘”。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今存刘桢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