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老济南:关于铁牛的传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山东济南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黝黑的“牛身”匍匐在地,只有脊背裸露在外,街上的孩子们爬上爬下的。

老济南早有“三山不见”的传说,还有“三山不见出高官”的民谚。这“三座山”通常是指历山顶街上的历山、汇泉寺街上的灰山,还有庠门里街上的铁牛山。庠门里位于老城内芙蓉街北首,经东花墙子街再向北,府学东侧。府学是旧时济南府设立的国学学校,与文庙合而为一。为与历城县文庙区别开来,济南人又管这里叫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是老城内现存最古老、规模也是最大的建筑群。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这里做过“太学正”。因地处府学东旁门里,这条短街故称庠门里。“庠”是古代学校的称谓。过去庠门左立有刻着满汉文字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后来庠门内外辟为街巷,石碑不久便被拉倒,现在早已不知去向了。

其实,包括铁牛山在内的所谓“三山”,都是些不足1米的“迷你山”。铁牛山,在这条街上老人们就叫它铁牛,早先就位于庠门里街玉带河西南。黝黑的“牛身”匍匐在地,只有脊背裸露在外,街上的孩子们爬上爬下的。原来铁牛上覆凉亭,并立有石碑,以后亭子、石碑连那玉带河都没有了,铁牛山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街上,周围的居民们对此习以为常,丝毫没感到什么稀奇。至于这铁牛一样的东西的具体来历,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有人说它是“镇水之宝”,有人说它不过就是块天然的铁矿石,但究竟是此地原产,还是他处运来,何时在此,历史上都从无记述。不过清人有诗云:“我闻济水南,沧桑变未休。历山久无顶,耕者沉铁牛。”并且诗后加注曰:“历山、铁牛山久埋入地,今成市衢而存其名曰:历山顶、铁牛顶云云。”由此看来铁牛在此颇有些历史了。

济南多泉,自然多水。虽然至少在宋代曾巩执政济南以来这里就有了完备的水系,大明湖修建了调节城内河湖水位的北水门,小清河也为城里的泄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地下水位高且地势低洼的老城,遇到大雨时洪涝也时常发生。因此在众泉汇集之地、玉带河畔、大明湖之滨,安放铁牛镇水,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利用牛镇水,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江河湖海之滨总有些有铁、铜等金属浇铸的牛。这一信仰习俗源于许多传说,一种与大禹治水有关,可追溯到夏代。《中华古今注》:“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镇河患,贾至有《铁牛颂》。”以牛为镇水兽,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为自然神——牛,进而为夔,《山海经·大荒东经》称夔住在东海的流波山上,其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兴风雨。在夔的基础上,又演变为无支祁。唐人曾记述大禹用庚辰制服了无支祁,“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该文称无支祁是猿猴形状,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说明唐代民间还流传着大禹锁无支祁,令其镇水的传说。

另一种传说与李冰治水有关,这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传说战国时李冰治水,开凿都江堰时曾变成披白绶带的牛与江神斗法,江神也变成牛。李冰曾以牛为化身,征服了江神,故后人也以铜牛、铁牛镇水患。两种传说虽然时代、人物和情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对付洪水泛滥,而镇住洪水的神灵都是神牛。牛既然是神,就有无穷的神力,有许多神异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有镇水、安澜的神力。我国是农业古国,水利又是农耕之命脉,而水多了,又常带来灾害,所以,如何控制水源,乃是农耕民族的头等大事。利用神牛镇水也就成为重要的民间信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