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四百年前的锦汇漪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寄畅园以一泓碧水为构图中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各景点皆面山临水,是典型的明清园林布局。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寄畅园主秦耀完成了二十景构筑,他命名由惠泉两 支伏流汇聚而成的池子为锦汇漪,并题诗一首:“灼灼夭桃花,涟漪互相向。水底烂朱霞,林端日初上。”可见那时池畔广栽夭桃,水面映照缤纷的彩霞和桃花,细细的波光像织锦一般亮丽。
锦汇漪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北岸向南眺望,锡山如在园中,乾隆南巡作《寄畅园杂咏》说:“今日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这是仰视所见实景,如果俯观,还可看到池水瓷涞牧? 光塔虚像。清初诗人吴梅村写了首《山诗塔影》:“似有一帆至,何因半塔留。眼前通妙理,斜日在峰头。”如今池南有棵大树伸出枝桠,遮挡了反射角,塔影难辨。园的东北角有个四方小亭, 一半架于水上,名涵碧亭,这是光绪年间在原水阁故址建造的,袭用明代旧名。秦耀所建的涵碧亭却在锦汇漪之中,苏州王姓名士于1599年作《寄畅园记》很明确地记载“亭在水中央也”。到这个 水亭去小坐纳凉,可以像小艇,又有木桥相通。“曲梁卧波而如虫连蜷雌霓,以趋涵碧亭”。所谓“虫连蜷雌霓”,就是雨过天晴出现的彩虹。因此“曲梁”并非平面屈曲的九 曲桥,而是立面弯曲如虹的虹桥。
康熙间,松江造园大师张涟应聘改造寄畅园,从整体着眼,拆去池中的涵碧亭,使水面开阔,扩大了视野;又把木桥改建为贴水的石桥,游人可以临波观鱼,站在桥上产生山 高水宽的感觉,小中见大,成为巧于因借的范例。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人物春秋—清季杰出的爱国英才薛福成
- 下一篇:史海钩沉—历史上的无锡城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