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风物—冬日街头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冬日,街边的树木瑟缩着,经受不住这冷而干的风,叶子落了大半,这枝头也就越发显得空空落落。街上的人也稀疏得很,毕竟,早晨六七点钟,太阳还懒洋洋地没有露脸呢。

赶着去上班,又没有做早饭,匆匆忙忙,捏着几个硬币就去买早点。出了小区,拐个弯就看到一排低矮的平房,这儿聚集着各式各样的早点摊子。有的不过是在自己的住房外搭了一个棚子,虽然简易,活计可都不马虎。你看,做小馄饨的是个夫妻俩,妻子手脚麻利地摊开皮子,把馅儿挑了,轻轻一捏,一个小巧的馄饨便跳下了锅。丈夫在大锅里轻轻搅和,算准时间出锅了,皮儿薄得透亮,却不破不烂,恰到火候。我喜欢吃鸡蛋煎饼,做饼的老头儿每天都笑眯眯地在那儿等生意,不急不躁,有时候三五个人都候在一边等他做饼,他会轻轻询问谁是急着赶早班的,大伙儿便客客气气地相互谦让,让老头儿把热乎乎的饼递给急着上班的人。态度好、做的饼又好吃,大家都喜欢。要是睡懒觉过了八点,那就一定不能品尝到这鸡蛋饼的滋味了——老头子卖完收摊了。

小小的一隅,早点的品种却是繁多。细细数来不下七八种选择,油条、豆浆、生煎馒头、豆腐花、南瓜粥、黄桥烧饼……不一而足,倒是方便了这一带的居民。冬天的早晨,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蜷在温暖的被窝,总是要到迫不得已的最后才下了起床的决心。于是,主妇们早早起床做早点的事儿,都交付给了这些摊子。然而,这寂静悠闲、让人想贪点懒觉的清晨便不再属于他们,这些早点摊儿的主人们天不亮就忙碌开了。生起炉子,把一大锅的水烧得滚热滚热,和面、做馅,这些活儿都要在第一批客人们到来之前完成。而当我拿着零钱来到摊前时,他们就已经将纯朴的微笑和热气腾腾的早点送上了,而他们的辛劳和疲惫却掩到了忙碌的背后。

也许,这样的人群在城市中正是被人们定义为“草根”的一群。这些人卑微、坚韧,生活压力很大却又凭着勤劳的双手自强不息。在高楼的映衬下,他们的住处破旧低矮;在我们优裕生活的对照中,他们的日子辛劳俭省。常常,他们是被人忽视的一个群体,然而,没有他们为这个城市勤勤恳恳地服务,生活往往会乱了套。

就如每到新年,新村里的垃圾箱里堆积如山,每天的生活垃圾无处可倒,这都是因为清理的保洁员都回老家去了。每到此时,总会听见很多居民相互询问,这些清洁工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可是,每天天蒙蒙亮时,那扫帚碰触地面发出的沙沙声,又有多少人会去留意呢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师问学生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牽一个女孩说她想当城管队员,老师根奇怪,小女孩轻轻解释:“当了城管队员后,看到那些小摊小贩,我就慢慢地去追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像我妈妈一样跌伤了。”原来,小女孩的妈妈是在街边摆早点摊的,在几天前的城市环境整治中,被城管队员追赶而摔折了腿。这个故事让人心酸,这个城市中,他们的存在并不起眼,但谁能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他们呢牽我们要给他们生存喘息的机会,别忘了,他们也给我们快捷忙碌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

寒风凛冽的街头,终于看见了烤红薯的大铁罐摆了出来,烤红薯的小伙子穿着军大衣,站在风口中做生意。红薯飘香,这样的冬日才是记忆中的,我捧着热乎乎的红心山芋甜甜地吃着。一块五一斤,今天,没有还价。因为,我知道,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