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学人散议—杜甫草堂记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读书人到曲阜一定要去孔庙,到了天府之都也一定会去寻访杜甫草堂。我算得半个读书人,虽匆匆路经成都,总也不会错过去草堂的机会。   已是下午时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扔下行囊,叫了一辆的士直奔草堂。

唐代大文豪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长长。”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而一代诗圣杜甫流寓成都,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的草堂 ,自然是一处充溢着文化内涵的圣地。

冒雨步入草堂庭园,透过茫茫雨帘,满目尽是参天古木和青翠葱郁。庄严肃穆而又古朴典雅的祠宇掩映在苍楠翠竹之间,在雨雾中显得朦胧而又幽深静 谧。在哗哗的雨中,听院中萦回的流水声,漫步在卵石、碎砖铺就的小径和勾连的小桥,吟诵着杜诗圣那些秀美绝伦的诗句,令我觉得仿佛连灵魂也从浮躁尘世中得到了净化。

今天的草堂,已经演变成一座纪念性的祠堂。

经过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培育、草堂的建筑、园林、藏品和积聚的文化内涵,已不仅是诗圣一人的纪念祠,而更是后人缅怀一代诗宗,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方胜地。

我先去大廨,这里塑有诗人的铜像。那单薄羸弱的身姿,雕刻着诗人一生饱经沧桑,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杜甫一生胸怀大志,却始终未得重用 ,虽做过肃宗的左拾遗,然而未及一展宏图便因疏救房王官而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便辞去官职。后来流寓成都,靠朋友严武举荐,获得了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的头衔,说穿了不过是严武的幕僚而已。可见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当然也不会有像样的官署了。后人建造这一建筑,也许是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和崇敬。

仿佛是老 天有意赐与我这个匆匆而来的过客拜谒草堂的便利,刚进草堂庭园时的倾盆大雨,已化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步出大廨,与古楠苍莽气势相衬的是清翠欲滴、清幽怡人的郁郁笼竹。在细细的 雨丝中,我如愿来到重建不久的茅屋景区。

走过工部祠,跨过一座小桥,竹林树丛中,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农家小筑。这就是近几年刚落成的茅屋景区。徜佯在这里, 可以看到依杜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意境而开凿的浣花溪景点;有依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古道 旁”而建的低矮的柴门;有依杜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高楠》)而建的茅亭、楠树和药圃;更有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建的写 意景点“西岭”……

现在我们看到的庄严肃穆、气势不凡的草堂早已不是杜诗圣亲手结茅为庐,暂得安生之地了。草堂园林编印的小册子告诉我们,从五代的韦庄重建开始,宋、元、明、清 历代修葺扩建,草堂屡废、屡兴。其中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的两次大规模扩建遂使草堂终于变成今天杜诗圣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最为引人入胜的一个去处。

草堂虽经历代重建,粉 墙青瓦的建筑也没有宫殿庙宇的恢宏气势,显得朴实无华,但丰富的内涵,诗人故居加纪念祠的独特性质和庭园内楠的青冥苍翠,竹的清幽秀丽,柏的质朴,荷的雅洁,令我深深感受到草堂在喧 嚣的尘世中的返朴归真。

站在草堂前,我想,其实草堂是否杜诗圣当年所建已不很重要。来到这里的人们心中一定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简朴的茅屋,一定会为诗人“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而有所感获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