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话—东南巨镇看周庄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寻找周庄的文明史源头,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那时,在龙爪墩村已有氏族定居,从 事农耕渔猎和原始纺织,形成村落。龙爪墩古遗址出土大量黑陶和灰陶器具及碎片, 有鼎、壶、罐、豆、盘、纺轮等,造型独特,形体各异,纹饰美观。此外还有一些 石器和玉器出土。
周庄集镇北面的陶城,是一处约有4000年历史的古遗址。明《嘉 靖江阴县志》载:“陶城在县东三十里,旧传为南唐的屯戍之所,遗址犹存。”
考古学家把人类文明史的史前文化分成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连续的时期。石器时期 中的新石器时代,则是以磨光石器和制作陶器作为分界的标志而载入史册的。制陶 技术的出现,对便于烹煮食物,改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周庄陶城俗称城头上,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呈长方形,高出四周4米, 占地约百亩,与原称三里十三步相符。据当地老农说,陶城城头用土夯成,从未看 见城砖,已不知筑于何年。1968年至1978年,当地取土烧窑,从陶城取土的剖面看, 可以分为表土、黑土、红烧土、淤泥土、生土5个层次,厚度为7.6米,陆续在城址 内发掘出排列有序的数十口古泥井(个别为石井),出土了数百件古代陶器和瓷器, 其中以素面黑皮陶居多,间有弦纹、S形纹;有几何印纹灰陶、红陶,其纹饰有弦 纹、席纹、组合纹、方格纹、折线纹、菱形填线纹、间断绳纹、绳纹、平行线间套 田字纹等。还有各式石器、兽骨化石、青铜钺、矛、斧、戈等文物,据考古学家实 地考察,认定陶城于第四纪全新世处于长江入海口岸,其出土文物系新石器时代到 春秋时代的产物,属江南青莲岗、良渚文化。
吴文化在周庄一带传播,孔子的弟子言偃功不可没。言偃,字子游,春秋吴国(今 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通六艺,善文学和礼学,曾为武城(今山东费县) 宰,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人。约在公元前475年前后,言偃来到定山东麓(今周庄镇 倪家巷、岸桥头)宣扬儒学,为吴地教育始祖。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南方夫子”, 便在小白蛇港口岸桥头建造了言子祠,春秋祭祀。这一带清代定名为宗言乡,建立 宗言文社,后来又创办了宗言小学。
自从南宋初赵氏皇族从河南中州南迁,绍兴十三年(1143),宋太宗六世孙赵士鹏任 江阴知军,其后裔部分定居今周庄一带。明末,赵氏另一支由开封南迁至长寿及周 庄镇刘家桥、四房庄一带,赵姓渐渐形成本地第一大族。元明两代,周庄一带分属 宝池乡和化成乡。周庄的起名实际是在元代,当时居民聚居于清溪、白蛇港、亭子 港三河汇合地,形成村落,名周庄村。明代由村成市,称周庄市。清康熙三年 (1664),设周庄镇。不过,这一带民间有周庄的命名源于明代的说法,颇有几分传 奇色彩:说的是明朝正德年间,这一带叫曹庄。鸡笼山下有户人家,母子两人,儿 子叫周元,靠打柴卖柴为生。一日,有过路人借宿周家,周母见来人举止不凡,但 拿不出什么招待客人,只好把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客人看到周家待人真诚,周元 因家贫无法成家,便写了一张条子,让周元到伞墩去找曹御史。客人走后,周元找 到曹御史,曹御史一看竟是正德皇帝手迹,便遵旨将女儿许配周元。后来,周元做 了官并大兴土木,建造庄园。这样,曹庄就改称周庄。
这一带民间纺纱织布盛行,多以本纱所织,叫杜纱布。周庄集镇成了土布产品的主 要集散地。《乾隆江阴县志》称周庄镇“四隅设关,街巷联属,列肆骈阗,击柝声 彻夜不绝,市河内操舟挟货者日衔尾至。市周数里,村墟茂密,烟火云连”,盛称 “东南巨镇”。镇上有布庄多家,收购本地土布销往外地,淮扬各郡都来订货。朱 公桥至后郭桥间河道支浜,船只蚁集,方圆数里皆成市。这里市面繁盛,人烟稠密, 经济发展居于我邑各镇前列。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
- 下一篇: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