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地名漫话—卧龙南望月城桥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说起月城,不能不先提起夏城。夏城是南朝陈至德元年(583)修筑的,为当时江阴 郡的所在地,又名舰浦城。夏城的方位在哪里?由于年代久远,难觅痕迹。宋《太 平寰宇记》称:“夏城在县西十八里。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时所建。”一般人以为, 夏城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夏港镇一带,其实不然。

夏城的实际位置是在今月城镇境内的秦望山脚下。当初的夏城南面是芙蓉湖,北面 是秦望山,负山枕水,风景优美。夏城东南是卧龙镇。卧龙镇因该地西北有卧龙 山得名。卧龙山即秦望山,山脉东起时家山,西至武进焦溪镇,蜿蜒起伏十一二里, 状如卧龙,成为这里的天然屏障。从宋朝至明朝,卧龙镇百姓越来越多,商业也兴 旺起来,但一度兴盛的夏城却渐渐败落下去了。

所以,当地百姓一直有“先有夏城,后有月城”的说法。宋元两代,夏城、月城一带都属太 宁乡,明代分设夏城镇、月城镇,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夏城乡、月城乡(镇)并设,1955 年夏城乡并入月城乡。今天,我们还是 可以从志书上读到有关夏城的诗。如清人王时霖的《夏城望三山》这样写道:“水田渺渺乱 鸦飞,独倚轻舫望翠微。近水绿萝藏客店,傍岩红树护僧扉。采香往事疏烟冷,泛 宅人归旧径非。向晚澄湖烟霭净,三山依约对斜晖。”这里的三山,是指芦岐山、 秦望山、茶岐山,今统称秦望山。

秦望山,又名小茅山,主峰高189.3米,东起月城镇双桥村,西至武进焦溪镇境内, 全长6公里,是月城、南闸两镇的分界岭。

据《风土记》载,卧龙山本在四川,叫峨耳山。秦王嬴政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的兼并战争中 ,施展雄才大略,消灭了其他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 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徐 福东渡日本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一去不返。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为了宣 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为了祈求他本人长生不老和确保他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通过驰道他先后多次外出巡游,东至江苏。传说秦始皇求药心切,把峨耳山东移填 海,山行至江阴就不肯向前了。秦始皇只能登山眺望大海。人们就把这山称作秦履 山,又名秦望山。

史书记载,秦始皇来到长江口后,又沿海北上,去琅邪山、荣成山,之罘山等,想能 找到海中三神山上的不死奇药。找不到药,只能返程。当时正值盛夏,他在平原津 (今山东平原)中暑病倒,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去世,终年50岁。

一般意义上的月城,是指古时候城外所筑的半圆形小城,又叫瓮城,用作掩护城门, 加强防御之用。不过月城镇的命名另有一番来历。

古时锡澄运河通过卧龙镇时,分出一条叉流,然后又聚合。从高处鸟瞰,河道呈弓 形,河中陆地酷肖一轮新月,傍河岸壁垒,有如城堡,“月城”由来于此。跨河有 座石桥,最早是由元朝至正年间鲍姓石匠所建,起名卧龙镇。因石桥形状似城堡如 月牙,又称为月城桥。清吴傅霖有《过月城桥》诗:“淡云深雾景初昏,短棹飘然 破浪痕。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渔人待月争悬网,沽客提壶独叩门。 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明代中后期,倭寇屡屡从海上来犯,在江苏、浙江一带 登陆并烧杀抢掠,骚扰百姓。于是各地兵民纷纷起来与倭寇作战。相传卧龙镇上有 一名进士黄月桥及儿子黄宗周,带头率众抗击倭寇,并且出资组织地方百姓在卧龙 镇修筑了一座土城,依靠土城进行自卫。后来,为了纪念黄月桥父子筑城抗倭保卫 家乡,当地人把卧龙镇改名月城桥,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