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地名漫话—禹迹所经名夏港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夏港旧名夏浦,距江阴城10里,是江阴城以西第一条通江河道。老夏港口东百余步 曾有夏王庙,志书记载:“夏港,祖传禹迹所经,故名。”“市跨港东西,向为渡 江舟航所集。”

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代,所以又称 大禹、夏禹。夏禹是中国历史上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有功的英雄。夏禹治水南达今天 的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经过治理,“三江既入,震泽致定。”三江是指长江下游的 江水,震泽就是太湖。史书记载,夏禹曾到过裸国。裸国就是今天的苏、锡一带( 包括江阴)。当时,这里居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把头发剪短,身上刺有花纹。 夏禹来到这里尊重当地习俗,“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由于 年代久远,夏禹在江阴的行迹难觅记载。在禹的领导和努力之下,最终平服了洪水, “天下于是太平治。”不过,从夏港东部青山南麓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鹿角镐和 磨制石器,属良诸文化遗址,反映了夏代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当时,这里也是全 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旧夏港河北起长江,向南流经夏港镇、葫桥、观山,东行至蔡泾经过闸口入锡澄运 河,全长约12公里,是古代江阴重要的通江引排河道。《光绪江阴县志》载:“夏 港南引五泻堰水,自运河西岸蔡泾闸为入口处,西行折北十余里入江。”徐再思《 澄江旧话》称夏港为“我邑干河。由夏港到南闸,分为二支。一支北流入九里河, 以至城河。一支南流经月桥而至青阳。夏港河在宋代是(江阴)第一大水,跨夏港 河之葫桥,共有环洞二十个,长数十丈,为全县各桥之冠。据此,可知夏港河水较 今黄田港宽阔几倍也。”从古至今,夏港河的疏浚整治一直没有间断过。清代康熙 至同治的128年内共疏浚13次,平均10年疏浚1次。1975年,夏港河改道西移,从黄 泥沟进口,向南另开新河直达黄昌河。老河尚保留入江口至西横河一段,西横河南 一段自然淤塞。

元邑人陆文圭有《夏港道中》诗云:“微暖背曝日,轻寒面受风。人行官路侧,鹊 起野田中。细草陈根绿,疏林病叶红。故人云水隔,来往愧衰翁。”明人吴惟岳有 《夏港西村路作》诗云:“涧水闲通碧树阴,几家同往蔚萝深。桑麻过雨添新色, 鸟雀穿花送好音。信美东南多种作,恐经秦汉少追寻,身名尚愧樊笼里,偶尔行春 惬远心。”

夏港集镇老街东头的夏港河上,有一座万安桥,又名延陵桥,是江阴迄今为止保存 得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桥梁。宋代绍定年间这里建成木桥,曾被江潮冲毁。清顺治 年间建成一座三孔石桥。桥长50多米,桥面有石阶近百级,桥身用青石铺砌而成, 气势雄伟,古朴壮观。桥中央券板上,还有莲花瓣纹饰。东西两个券洞现已淤塞。 桥东尚存孝子石坊一座。

夏港吴门是江阴望族之一。上古时吴姓源出姬姓部落,泰伯、仲雍兄弟从北 方来到荆蛮之地江南,在锡山梅李定居,纹身断发,创立吴国,以国为姓。至仲雍 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吴县,辖境相当于苏、沪大部和皖、浙一部分地区。寿 梦第4子季札不肯接受王位,耕于延陵(江阴、常州一带)。此后,吴氏后裔分为 两支:一支是僚、阖闾、夫差等称孤道寡的国君。另一支是季札及其后裔,不断繁 衍,便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所以吴氏家族人士多以季札为始祖。也许是诗 书礼义的薰陶,夏港吴门士子中举中进士做官的为数不少。当代夏港吴门又出了个吴 文藻(1901─1985),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 燕京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致力于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和实践。 建国后吴文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培养了一批社会学方面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学、民族 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