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话—驿递要冲马镇路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江阴南端的马镇镇,与锡山境域仅一界河之隔,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 是典型的泽国水乡。清邑志记载:“马镇,地势高下错置,南滨大河,与梁溪接壤。 旧市明季毁于倭,今贸易多涉青、璜塘诸邻镇。”
当今马镇镇区,原来叫马公桥,1974年马镇 人民公社从原驻地北渚迁移到这里,后改为乡、镇,这一带逐渐形成市集,成为全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马镇南岐村,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家乡。明代徐氏从祝塘大宅里分 支至南岐。作为“南州高士”之后和江阴望族,徐氏诗礼传世,广交贤达,当时 有著名的“西亭雅集”。卞荣题《徐氏西亭雅集》诗云:“桂花太晚菊花迟,同在黄 杨受厄时。秋色未迎重九日,天香聊折两三枝。满斟彭泽归来酒,高咏小山招隐辞。 应被嫦娥笑青女,今年何事失佳期。” 在马镇全镇范围内,有前马、后马、新马、马巷等很多含有马字的地名,据笔者考 证,与我国古代驿传制度有一定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信息传递已见诸记载。陆路交通乘车传递曰?、曰传;骑马传递曰递、曰驿。西周 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间联系的需要,大道每隔30里设一?置,备良马固车, 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秦汉时期,全国各地建立驿站, 由各级官吏管理,还制定了邮驿法令。到了隋唐时期,驿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由于资料限制,目前能够看到古代江阴关于驿递方面的记载始于宋代。志书中言:“ 宋澄江驿在新津门,元仍之,增建光阳楼。”新津门即江阴东门,知军叶篑始建 于宋庆元五年(1199),绍定二年(1229)知军颜耆仲重修。宋代实行了驿递军事化, 驿递事业交给兵部管理,邮驿人员由军人担任,提高了传递效率。
宋代的邮驿机构,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3种。步递传送一般文书,马递传送紧 急文书,急脚递专门传送紧急的军事要件。宋廷规定,凡是朝廷命官,不论职位高 低,都可以经递铺投寄书信。臣民凡有事关重大的情报、建议也可由递铺转送朝廷。 在这个意义上讲,递铺有点像近代邮局。
当时全国的军事要道上都设有急递铺。江阴位处大江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 宋代设急递铺13个。西路往常州有7站,东站往常熟有春晖、后黄、潴陂塘、孔市、 后马、杜店6站,其中后马、杜店两个急递铺就在今马镇镇境内。
急递铺的行程,起初规定为日行400里,后来提高到500里。急递的驿骑领项上系有 铜铃,在道上奔驰时,驿丁白天持枪鸣铃,夜间举着火把照明,铺铺换马,数铺换 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驿丁行到路狭的地方,就用力振铃,让路上车马行人让 开。急递铺人员远远听到铃声,立即派驿丁备马路口等候,接到公文后立即驰送下 一个急递铺。
元代中国境内,就设驿站1500多处,急递铺约2万处,驿递网络四通八达。元明两 代江阴设急递铺11个,其中东路在今马镇地区的有后马、寺庄二铺。由于这里是江 阴、常熟两邑驿马交接之处,马匹群处,频繁往来,日久形成市集,清代起建为 镇,命名为“马镇”。
到了清代末年,清政府于1896年创办新式邮政,逐渐替代驿站。
1913年,北洋政府 宣布驿站全部撤销,古老的驿站制度终于成为历史。原急递铺所在地杜店(今杜典) 附近形成了湖塘街和马镇街,往西有北渚街,早年这些街镇都有茶坊酒肆,货铺客 栈,市井小有规模。镇政府迁移至马公桥后,这些老街镇还保留着若干旧日风貌。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
- 下一篇:地名漫话—烟火千家青阳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