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话—荻苇丛生觅峭岐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查看《江阴市地图》,可以看出,峭岐是位于全市地域居中的一个镇,它的位置几 乎在东西、南北的中心点上。旧邑志称:“峭岐镇在县东南二十里。旧无市,今集 参桥,四方贸布者踵接,他货亦饶足,村居联属阡陌沃衍,颇称乐土。”
峭岐镇位于江阴市区南约10公里处,宋代起属凤戈乡。古时邮驿通信事业兴起,驿 道通过此地。元朝在此建急递铺,为江阴东路第二站。
当时从县邑到峭岐,交通不甚便利。水道要从东西向的冯泾河入界,两岸荻苇丛生, 一片萧森。陆路要经过花山,小径依山,崎岖不平,故名“萧崎”。明以前只是一 个村落,清代建为镇,称“萧岐”。后来地方绅士商量,认为无山不富,更名为“峭岐”, 此后或乡或镇 ,几度变更。古人有《萧岐村居》诗云:“野绿原青雨后天,梅花亚竹接山泉。呜鸠乳燕声 相应,啼破林梢百五烟。” 元人俞远,字之近,峭岐人,自号空谷人。被人们称为空谷先生的俞远:“身癯, 神骨秀竦,目光烨烨,好著小冠,戴方山棕笠,衣白绮裘,俨然神仙中人。行出, 一市人尽惊。”俞远读书隐居,“笃行古道”。他学问很深,诲人不倦。一般读书 人有问题向他请教,他总热情作答。俞远擅长写诗,长吟短咏,语出惊人,如《龙门桐歌》 、《小石湾行》、《澄江八景》等,传诵人口。他的文章也很有名气,编有《豆亭集》、《 学诗管见》流传后世。
俞远《澄江八景》诗流传很广,包括蓉城晓烟、巫门夜雨、海门宾日、孤山钓月、 石湾春霁、扬子秋涛、沙屿晚渡、淮甸晴眺。清乾隆初,江阴知县蔡澍对《澄江八 景》进行了修改。删去了景地已不在江阴的海门宾日、孤山钓月、沙屿晚渡、淮甸晴 眺4景,换上了鹅鼻积雪、奎阁层云、前湖漾月、盘石流泉4景。
峭岐的北面是花山,山之两峰相依,古称妯娌山,又名由里山。山之东嘴,形似西 岳华山,所以也称华山。
明末,徐霞客妾周氏方怀孕而嫡嫁到李家,生一子李寄。李寄由于介于徐李两姓,历明 清两朝,所以自字介立。李寄博学能文,应童子试考得第一,但他无意求取功名和 利碌,不再去参加府试,而是淡泊明志,与老母亲来到定山隐居,后转移到由里山 的山居庵。
“棋罢溪行万虑空,得闲心与远公同。幽兰非草先春绿,短叶如枫待腊红。曝背不 妨松里日,煮茶自有竹边风。出山便是风尘客,别梦还应恋此中。”李寄的这首诗, 就是他花山隐居生活的写照。与他的父亲徐霞客一样,李寄常常要外出游览。李寄 好学能文,诗作也很有功力。由于身世的曲折,境遇的坎坷,形成了他愤世疾俗、 傲岸不群的性格。他生活困苦,却不肯接受友人的帮助。他以元代画家倪云林自比, 向往一种笑傲林泉的生活。但是他又不能完全忘情世事,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为了 把父亲的游记整理出来,他徒步来到宜兴寻访,搜集散失的遗稿,亲手辑订成册。 李寄终身不娶,72岁去世,葬于花山南钓台村。李寄的诗文有咏史、感时、叹世、记 游、赠答、随感、杂吟等,共200多卷,其中包括《天香阁集》、《艺圃存稿》、 《历代兵鉴》、《舆图集要》等。
清代江阴县志中记载着有关峭岐地名的一件佚事。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大军压 境攻打江阴城,屡攻不下,南乡百姓也聚居起来进行自我防卫。清兵冲至峭岐境界 询问地名,告知是萧崎,他们顿时感到吃惊。原来,萧崎与消旗同音,他们以为当 时的回答表现出江阴人要消灭旗人的决心。
峭岐镇境除北部靠山地势较高外,其余地势平坦,河塘密布,水产众多。历史上, 峭岐所产的香粳稻较为著名。现在,古驿道上建起锡澄高速公路,峭岐镇已同偏僻 和闭塞彻底告别。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
- 下一篇:地名漫话—四季长流璜塘水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