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广州博物馆位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是收藏有关广州历史文物资料,举办陈列展览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广州博物馆馆址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楼高28米,宽31米,深16米,红墙绿瓦,雄伟壮丽,是广州著名的古建筑。明初,永嘉侯朱亮祖大兴土木修缮广州城,合宋代三城为一,在城东北山麓拓展北城八百余丈,城垣由东而西,逶迤横跨于越秀山上,并在城高处建楼以壮观瞻。因粤地临海,故名镇海,以示“雄镇海疆”之意。又由于当时珠江江面辽阔,登楼东望,珠水滔滔,万顷碧波,故又有望海楼之名。楼分五层,逐层收减,似塔又似楼,稳重庄肃,俗称五层楼。其时登楼眺望,珠水云山,群峰叠翠,羊城景色,历历在目,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数百年来,诗人墨客咏叹之篇不绝。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分别是清代和现代羊城八景之一。1996年又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一。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撰写的这幅对联,至今悬挂于楼内,道出了镇海楼的历史沧桑。六百多年间,由于天然和人为的灾难,楼曾多次毁坏。明成化、嘉靖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均有重修。现楼前对峙的两只石狮子和西侧耸立的明嘉靖年间《重修镇海楼碑》,是此楼保存下来的最早刻石。1928年重修时,把楼内原来的木楼层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瓦脊及檐角的鳌鱼等装饰是在著名的陶都石湾烧制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镇海楼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博物馆建立于1929年,时称“广州博物院”。创办初始,陈列和文物都较为简陋,不久因战乱而关闭。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广州人民博物馆,随后又组织了专业考古队伍,进行考古发掘和收集文物工作。四十多年来,在广州地区清理了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和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馆藏文物的基础。同时,得到中山大学容庚教授文物鉴藏家、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捐赠了大批文物,使馆藏大大地丰富起来。目前馆藏各类文物五万余件,为研究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通贸易,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镇海楼西侧,有1964年建碑廊和炮座。碑廊立有古代碑刻二十三方;炮座安放有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的城防大炮,还有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钢铁铸炮。佛山所铸铁炮经历过1841年和1856年抗击英军、英法联军进犯广州的战斗,是广州人民在鸦片战争期间抗敌御侮的遗物。这些铁炮是旧式的前膛炮,从前膛炮口装入火药和炮子塞实,将引线插入尾部火眼,点燃发射。由于战争的失败,铁炮遭到严重破坏,炮耳被英军打断,点火的炮眼被铁钉钉死,使大炮完全推动了作用,如今成为侵略者的罪证。东侧有1986年所建的专题陈列室,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或纪念性的专题展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江南贡院——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
- 下一篇:成都“俗”文化:传统与现代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