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道德文化

道德文化

道德修养学说里的“信”

繁体中文】  作者:劉永東   发布:2015年09月2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前言:

汶川地震中发生很多的生命奇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很多被救出来的人在记者采访时都说到“我相信我能活着、我相信会有人来救我、” 甚至有的认为一定要活下去,因为不放心自己的女儿,同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看到了救援部队时他们热泪盈眶(我相信他们是因为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帮助的力量)等等。活下来的人很多都具备坚实的“生的信念”,这就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事例,是“信”的力量,是信仰产生的奇迹!

常道中经常看到关于信的问题,比如讲到的“信仰危机”,“信仰雪崩”,各个环节在抓的“诚信”教育等,那么在道学的角度又如何看待“信”,我们回头来学习一下以前的内容,将信德的理论作一梳理,将信德的厚土再培植一下,取信于道,取信于德,取信于民,取信于每个人的身心之内,确立深厚的“正信”,更取信于“三宝”而不离。同样需要反思我们每个人是取信于什么?心中的信德厚土是否坚实?

一、信德的重建和修复,才是治乱的根本之道,才是社会的救世良方

在五德中这个信德是基础,因为信德属土。人类社会发展的出路,分析起来还是离不开老子的学说。人类社会的出路在哪里?首先要根据老子的“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个深刻分析来进行解析。

从这一解析中不难发现,人类无信则不立,社会无信则必乱!这两点我们认识到了没有?老子揭示的“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个“乱”的关键点在于“忠信之泊”!人类的出路就在“忠信”二字之内,所以信德的重建和修复,才是治乱的根本之道,才是社会的救世良方。我们取信于道,取信于德,取信于民,取信于每个人的身心之内,确立深厚的“正信”于世间,时刻不可失信德,把握住信德厚土这个基础,才是扭转这一切的根本途径。

二、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敌的机理

“忠信”这两个字,在五行五德之中属于中央戊土,属于阳土。这个阳土能够克制阴水,这是自然法则。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敌,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1、信德所以是愚智的天敌,一方面因为阳土能克制阴水,制伏阴水不能泛滥成灾;另一方面阳土又能生阳金义德,义德金又能生阳水,助阳水再制约阴水,那么就能够使愚转智,人也就能够明白一些。

知道生命的意义,就不会以假当真、醉生梦死了。如果这个良性的三角德能互生,阳能制阴的功效一旦启动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愚象和人们体内的愚象,就会迅速地得到扭转。2、随着阳水智的上升,阴水的愚就必然下降,阴水克制阳火礼的状态就会获得缓解。一旦心中的阳火礼德开始上升,并且照明心身内部,照亮了内环境,那么阳火生阳土,正信就会进一步获得加强,更加稳固;整个社会和人体内的“德一”能量状态,也必能完全改观,社会发展的走向,就会趋向良性的逆返归德道的时期之中。

我们还要注意到,3、这个信德位居五德的中央,寄旺于四。对四方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她都具有中央统领的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协调作用、平衡作用等等强大的作用力。信德具有强大的承载一切的能力,承载一切的基础和动能,能扶生所有的万物,有中和一切不良垢气等作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这个信德的能量,就是这一股中气的重要成分,而且主要成分就在这个信德之内。信德的能量上升了,那么这个“中炁以为和”就能在我们的身国之内、在社会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黄老学说”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执两用中、守中、修中、持中、用中、大中。要把握住万物载信而生,人类社会和万物生命都是一样的道理,原理同一。要把握住修身之道和治世之道,离开了这个中央信德之土,万物就失去了生根的基础土壤,离开厚土作基,再好的太阳也不可能生长物命。所以光有一颗太阳是不行的,这五种德缺一不可,尤其是信德这个后天之本的土不能丢失。不是曾经有一支歌词中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吗?假若没有土德之信,水德之智,那么万物能生长在空中吗?不行嘛!一定要有信德的承载,水德的滋养,再加上太阳的朗照。现在这首歌都不唱了,为什么不唱了?因为没有土的问题,没有水的问题,都严重地暴露出来了,信德之土成了沙漠,那怎么能够生长万物呢?我们都知道,沙漠中只能长仙人掌以及胡杨怪柳这些稀有品种,这样的东西长出来不能成材,又有什么用呢?在精神信仰、信德的荒芜沙漠上是没有出路的,精神世界沙漠化的问题,至今人们还没有及时注意到、认识到。用铜钱做眼镜怎么可能看到人类就生活在沙漠之中呢?人们只要有了钱,心里就美着了。但是这个美却是一颗毒丸,它将社会和人们领入到精神的荒漠之中,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看到这个后果的更加严重性。

三、人类社会返归德治和道治社会的两条道路-“渐法”和“顿法”

1、全面地研究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我们将不难看出,人类社会返归德治和道治社会,又分为“渐法”和“顿法”两条道路可走。什么叫渐法?那就是逐渐地逆返归德,这需要再次地经历礼治、义治、仁治的过程,再归于德治,最后才归于道治,这是循序渐进逆返至德道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什么叫顿法呢?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社会真正牢牢把握住《老子·德道经》的德道思想,将它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心灵之中,就可以使整个人类社会跨过智而礼、礼而义、义而仁、仁而德的漫长社会逆返复归这些发展阶段,一步到位地进入德治和道治。若实施顿法可以一步就复归于德治的社会状态之中,将整个社会的归道时期,浓缩于“唯德主义”的发展阶段之中。这也就是“得其一,万事毕”。这个“一”就是“德”,整体地把握住五德就是“一”。如果能实现“一德”统天下,那就是一个必然的最佳的结果。有人总在向我讨教这个“顿法”怎么弄,总想寻找一个修身明德的捷径。实际上修证身国中的顿法和捷径,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顿法与捷径,舍此别无出路。离开了德,一切都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老子·德道经》的学说思想,就是一部“唯德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2、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愚智时代的末期,但是天道还是慈悲的。我们恰好逢上了、遇上了一个“土寄四、旺于末”,也就是说土气散布于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的最后;在一年四季中,土气寄于最后那天时间之内,但是在社会发展学中就不只是十五天、十六天的事儿,那可能是多少年的特定时间段之内。这一时期也正是易于生旺阳土的最佳时机和最后的希望期。如果我们再次错过这一社会运行的最佳自我调整期,不能及时地树立起厚实的信德之土,那么整个社会也就没有“春天”的希望可以期盼。这一机遇千万不可以错过!在愚智社会时期,它是稍纵即逝的最后良机。如果我们把握住了,就会迎来春光明媚的时代。丢失了这个唯一的、最后的、稍纵即逝的机遇,那么我们大家就可能都过不成“年”了。这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自然法则难违!

四、知“信”——就是真心诚意地认同,并且遵奉不违,那就是信。

1、要想整个社会明白信德的重要意义,首先应当使人们“知信”。这个“知信”,就是知道什么叫作“信”。现在我们一提起来就是“迷信”,实际上说“迷信”的人,他自己是愚,是最大的迷信。我们解开这个信德看一看,那些挥舞“迷信”棒子到处打人的人是不是愚?这个“信”字的信德与信仰的内涵各不相同。《礼记·经解》当中说:“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国语·晋语》中云:“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说文》中说:“信,诚也”。由此可见,信,就是真心诚意地认同,并且遵奉不违,那就是信。这个信,还具有对能量流动进行标向的作用,具有揭示和提示的作用。例如,信风球所指示的就是风的来向。观察“信”的现象,有助于分析和鉴别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德道经》中的“信”的论述)老子对“信”的阐释非常重视,在短短的五千文之中,论信的地方就达七次之多。这个信是五行中的重要成分,位居五行的中央,她以厚德而载物。她的存在与多少,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余四种五行物质的存在和强弱。信德为道所化生,为德所滋养。道本无为,化生万物,德无尘相,滋养万物。1、德和道扶生万物的真实性,在人们的社会中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⑧。德信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并不会因为人和物的信与不信而消失。德的存在是自然性的,道和德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强调的这一超物理性的物质虽然不可见,但是当人们虚下心来体之于身的时候,修身明德的时候,处在那种“虚心实腹”状态的时候,就能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⑨就能感受到她的客观存在性,感受到那种2、“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⑩。这个信不是迷信,是真信,里面就有真实的能量物质。3、信德所表现的言辞,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娇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⑾。4、当人们缺失信德的时候,他的语言和表现,依照“夫轻诺必寡信”⑿就可以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当本着“善信”的法则交流,才能够形成符合“唯德主义”状态的社会风气和共识。

(加上别的三个信-------)

附:

《德道经》中的“信”

1、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1章

信:《黃帝四經》:“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信者,天之期也”。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王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爲“內聖”,腦爲“外王”主持身國。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最妥。《黃帝四經》:“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傳,達刑,爲亂首,爲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2、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12章

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黃帝四經》:“信者,天之期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而外內有處。”

句義: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爲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26章

夫:在句首爲語氣詞。 諾:《說文》:“應也”。應答之聲。許諾,允許,答應等。輕諾,即輕易許諾。 寡:《說文》:“少也”。減少等義。寡信,不足以信。《黃帝四經》:“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諾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句義:輕易許諾,必然缺乏誠信,將修真明德看得過於簡單容易,必然會遇到更多困難。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1章

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5、居善地,心善潚④。予善信⑤,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⑥。52章

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黃帝四經》曰:“法度者,正之至也”。“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蹱:修真學異構字,內藏性命雙修心法,與“踵”通假而用。第四十九章(5)有“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其“踵”與此處之“蹱”從帛書甲本原圖中可以辨清爲同一字,只是均更象“蹱”而非“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

句義: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6、信不足,案有不信⑤?猶呵!其貴言也⑥。

案:《說文》:“几屬”。即几案之類。又有案件,查問、審問等義。乙本及楚簡本均作“安”,表示疑問,相當於“豈”。通行本作“焉”。

句義: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時,那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7、其請甚真,其中有信⑦。

信:《說文》:“誠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中“信”居中黃之位。

句義: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黃帝曰:“信者,天之期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而外內有處。”

3、(信的分类)这个“信”又分为“正信”和“邪信”两大类。正信属于阳土戊,邪信属于阴土己。如何区分信的正邪阴阳属性?那既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个对修养水平的鉴定,是界定、判定修者是否“明明德”的一块试金石。这种界定,所反应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明德状态的分水岭。《老子·德道经》在界定正信与邪信的标准时非常明确,那就是凡是符合百姓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信,凡是以众生之心为心的信,凡是将私心和欲望调控在符合自然法则范围以内的信,凡是符合德与道大公本质原则的信,就是正信。而与此相反的信,那都是属于阴土,含有浓郁的利己性,那都是属于邪信。

信德是自然德道和社会人伦的善土,这个厚土要载德、能载德。信德的善土,能够克制阴水的愚智,使人由愚转智,甚至由智转慧。社会治世和个人炼己的当务之急,其实就是要赶快树立起这种正信。没有这个正信,一切都没有基础,即使暂时有所发展,也只不过是沙漠之上建高楼,终究会坍塌。

4、(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人民群体精神世界的活动,这个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仰。信仰,在社会大环境中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后世众多的革命者、热血的青年,因为对马克思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产生了信仰,产生了崇拜,才使他的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变成现实。否则,它就只是一个哲学思想,没有众多的人去信仰它,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5、人类社会的信仰,基本上分为四大类。古代主要是两大类信仰,就是“自然性的信仰”与“宗教性的信仰”这两大类。近代又产生了“哲学性的信仰”和“党派性的信仰”。其余还有一些非稳定性的信仰,产生得快,也消失得快。例如对歌星、影星、明星运动员的信仰崇拜,就是这一类。这是一种“德一”能量菲薄、容易转换、变化、消失的、较为盲目的信仰。这些哲学方面的界定,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而且要把哲学理念同政治理念区分开来。哲学思想在人体科学当中,在《老子·德道经》当中,对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把它的条目明晰地解释清楚。

A、对道德的信仰,是一种自然性的信仰。在汉代以前,道德信仰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共识,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人们自然地去崇信道德,信奉道德,遵循道德,尊道贵德,并没有任何宗教的意识。这一点无论古代的道家、儒家、法家,其实在道和德这个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在宗教诞生之前,人们自觉地去尊道贵德,不必人为地加以制约引导。但是这个历史的发展后来下滑了,随着社会离道失德的日趋严重,失信以后乱象频生了,自然也就要诞生宗教加以引领,这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过程。因此,也可以将这种人类心灵本识性的信仰称之为“自然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出自于天然本性,是一灵独耀的本觉,是每个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应,也称之为先天的“真土”或者“真信”,是人人都具备的真土、真信。(特点):#这种自然性的信仰,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规范和引导,那么就会随着物欲的逐步增强、私心的逐步膨胀,就会逐步被滋长的私心和贪欲所遮蔽而淡化,或者被完全地封闭,也有可能被其它强行灌输性的信仰所完全利用和替代。

#这种真土、真信,才是世界上任何信仰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如果每个人身国内没有这一点真土、真信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不会产生各种信仰。我们还必须注意,这种真土、真信对人类而言,虽然是一种天赋的内在德能,但是每个人身国内所储备、携带来的这种真土、真信的厚薄强弱是不相同的。这种真信、真土的缘起也各有所异,作用的大小和强弱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社会外作用力的影响,所以就会构成多样化的社会信仰(权利至上、金钱万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善有善报、天下为公?等),从而百态纷呈,形成丰富多样的信仰世界。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都制定着“信仰自由”一条,这是符合治乱而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石。这一点不确立下来,人类没有信,那的确就容易乱,就如同野兽。但是我们有些哲学家、史学家却把结论归结到法律上,说人类如果没有法律,人类就会成为野兽。实际上人类如果没有信德,那才是野兽。这种信仰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已(1:一般欧洲国家信仰基督,以及说英语的国家,如:美、加、新、澳等 。2:印度等民族主要信仰印度教、佛教。如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柬埔寨、缅甸、泰国等等。 3:中亚、西亚国家主要是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真主啊拉) 。4:南欧,以及西亚一些国家也信仰很具传统特色的“神”,如希腊诸神:雅典娜、宙斯,阿波罗等 。5:非洲大陆的国家信仰当地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神”,都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他们的不象基督,佛教一样形成大教派。 总的来说本国首脑信仰和本国国民信仰基本一致,但“主义”盛行的国家领导人就信奉这这种主义,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蒙古国等。 共产主义国家的 信仰 共产主义 。有些极端的信仰 法西斯或野心主义 有些政治家动机是投机 理想是没有,有的话是享受和自私。西方国家主要是 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 。有些是宗教国家 政教合一 不丹 是佛教统治 。缅甸和巴基斯坦基本是军人政治 。日本 君主宪政 以前是 幕府统治 神秘神道为信仰 。中国古代君主 信儒家 法家 道家很多 选择是根据政治需要的 现在是马列 毛主义 邓理论 理论相对经济变化不牢固好像要短路 。少部分还在自然神的崇拜阶段。有些国家是民族主义很强的—),。所以,这种以信防乱和以信治乱的效果,必然会大不相同。为什么有的地区很稳定,百年稳定,而有的地区几十年都稳定不下来,不就是因为信丢失了吗?可惜的是,有的政治家们由于没有修之于身,常常会因为一个“私”字就难以明了这个真理!

B、在我们中华文明人文的发展史上,这种自然性的信仰是逐步地失落、丢失而转向需要宗教形式规范制约的。历史上宗教信仰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对自然性信仰失落的自然“补缺救偏”。这四个字很重要。人类信土非常厚的时候要宗教干什么?不用宗教,大家人人都知道,都去信奉、遵守,不丢、不弃、不离。正是因为人类丢失了信土,所以才需要诞生出信仰来补缺救偏。如前所述,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这个信德之土在人体内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中,都起着安定、稳定的作用,它是基础。厚土才能载德,厚土才能载物,德信是后天之本。有了德,有了物,也就是说有了性、有了命,人的生命才能健康。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信土丰厚把这两项都能载住,才能安定和稳固。

黄老学说的象喻之法,完美无瑕,是自然真理的理性升华。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学习、体悟、感恪,才能发现这些真理的意义。只有在自己体内认真实践,真正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社会宗教的出现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想当然的、逻辑推理式的片面结论。必须感恪于物才能真知。

中国道教、佛教曾担负社会道德教化

由于社会的离道失德,伴随着人心的私和欲逐步地增长而呈现一种进行性的过程,所以我国的宗教信仰出现得就比较晚。张道陵在汉朝后期所创立的道教,就是在社会经历了多年的“乱”以后,“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后才应世而生。这个“乱以信治”,这是黄老之学中五德五行学说的精髓。因为人们不信、不崇信、不相信黄老之学,所以这么多年黄老之学没人问津,她也不会冒出来去指点人们。但是在当时,这个“乱以信治”是一种自然产生。五德、五行学说中的精髓就含有“以信治乱”。有“信”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统一在“德”上,有序地生活和工作,不产生离德的妄念和行为,社会的乱自然就消失了。

汉朝的初期、中期,曾经也是以自然性的道德信仰作为社会的准则,正因为当时社会人人崇尚黄老之学的道德,才产生了“文景之治”这个盛世。大家学过历史应当知道有名的“文景之治”这一段,“文景之治”的辉煌,是直接在道德人文自然信奉的状态下出现的,当然跟当时的文景两朝、两代的太后、皇帝们极力提倡尊奉黄老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发展成了“内道外儒”的状态。汉武帝为了使自己的权利能够集中,就必须要推翻由他奶奶所把持的那一种状态,他要寻找一个新的途径来替代,所以就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汉武帝晚年以后,虽然疆土广大,国家上层的思想却相当地混乱,因为这个国策执行以后,由于儒术里对信、仁、义、礼、智这“五德”,它的理与法始终没有跨越过太极弦,还局限在太极白里面,所以就自然而迅速地诞生了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对其失误的“独尊儒术”国策进行补偏救弊。是不是应运而生呢?这就是一种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对“信”的补救,才使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从而对这个“信”德进行了强有力的补救,才为唐代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信德厚土。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品出其中的味了没有呢?可以说没有。大家都是从政治为用的角度上去解析历史,当然也就难以发现其中深层次的真理。由此可知,民族宗教的诞生,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必然现象。

与此时代相近的时期,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强化了人们身国中五德基础之一的信土的培生,这也是必然的增强和补充。从此以后,道家、佛家这两家的信仰,在我国逐步形成了本质上协调一致的两大信仰支柱,共同构成了中华社会的信德厚土。在这个厚土上,才能够应用儒学作为入世的修德工具。如果没有前面的信德厚土,你只用儒学治世试一试,肯定会以失败告终!没有厚土载这个德,那么仁、义、礼、智就无法生根,无法达到根深蒂固。道、佛、儒在我国历史上共同形成了三大文化支柱,同时构成了治国的文化基础。中华的历史,就是以此三家文化作为三大支柱的历史。我们许多史学家和哲学家,由于离开了《老子·德道经》而研究人文历史,由于未能分清主根文化和辅根文化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常常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避而不谈。对这个问题,在这里也不想过多去评述什么。

(根据《中华国学道德根》原文改编)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