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以天井作为空间母体一个基本单元,似细胞分裂每扩展一次即增加一个天井,也扩大一倍空间。据说棠樾“五世同堂”大宅,其建筑布局向内延伸为五个天井,并由小辈至长辈从前进向后堂之顺序安排居所,且五代夫妇齐媚,被传为“天下第一家”佳话。
三、天井空间“气”场原理
风水学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阴阳之精髓,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门廊通道则为气流要道,相互联成一气,天井乃中心气场,令居宅充满生机与活力,气场原理重在三点:
1、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住居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就是天井气场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如“天井”一词,建筑文化意义是“通天设计”的意思。
2、气口循环,风水学认为门乃气口,控制着气流的引导和循环。门窗的设计意念更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民宅内通道路线形成气流网络。
3、藏风聚气,房舍高低与大小是关键,居宅形态空间比例对内藏风聚气十分重要,过于空旷失去亲合力,院落适当紧凑可藏风聚气性能好,空间又不可太小,但必须要通气才能吐故纳新。民居选址之气场原理空间并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配合,构筑成不同性质的气场原理。
四、天井布局的序列关系。
无论巨宅大院空间组合多么复杂,天井布局都有明确的内在规律,直接表现在轴线的序列关系上。如歙县郑村汪氏居宅“和义堂”内设九个天井,占地1600㎡,有大小厅堂九间,顺三条火巷分隔成三条纵向轴线,以天井位置又有七条横轴线相交。
还有祁门、婺源等地的几幢大型民居体系和模式虽不尽相同。这些大型宅院深达数进、若干天井,但其共同特征是轴线分明、系统性强,以天井组合有序,构图规整。
另一个是主从明确特征,在全宅院的系统中设有一个主宅,即中心大厅宽大敞亮、气势庄严。纵横轴线各路各进的子系统中也有自己的主院落,各自形成不同的主从关系。主宅院有很强的综合功能,是家庭中公共社交活动场所。如祁门县渚口村有一所称“新屋里”古宅,又称“一府六县”,建于清同治年间,宅主倪望重任浙江知府,其弟倪望隆任江西三南知县,合居其宅。因“一家兼府县”故称该宅为“一府六县”。府厅匾额《迪光堂》大厅为中间屋(主屋),四边各一四合屋与一三间屋而变易其位,既统一且多样。整个建筑共分大厅、小厅、东花厅、学屋、中间屋、西边屋共六区。都有厚墙与其他区分隔,虽相隔又相通,以示昭穆雍雍之大家气派。倪氏有二子,长子又有三孙,其弟前妻有二子,继室也有二子,还有女儿诸位与仆人。家庭成员构成也属大家望族,居室并依主从特征各得其所。
天井轴线层次结构是第三特征,延纵深轴线天井位置相交一道横轴线,并提高一个地坪层次,为“步步高升”,即一进高一进。一些山坡地形多进宅院提升地面层次更为明显。
五、天井民居的伦理观念。
民居为家族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物,其构成功能是宗法社会服务工具,是一个伦理规范的具体空间模型。《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是住宅的哲学定义。加之朱熹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徽州形成严明的礼制。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重礼教成为徽州民居功能布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高堂),长辈住上屋,晚辈住厢房,女流住内院,佣人置偏处,各得其所,不得僭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一)
- 下一篇:乡土中国徽州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