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齐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张福信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理论家、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诗人,更是人民的伟大领袖。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在汲取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今所用、为我所用时,对变革创新、讲究实际、悠久灿烂的齐文化也有所研究、借鉴和弘扬。
一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占据了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地位,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初步批判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但是,也有不同声音。当时何凯丰就无知地以为毛泽东既没有去国外学习军事,又没有在国内进过专门的军事学校学习过军事理论,于是就妄加评论,并指责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只是从《孙子兵法》中学来的,而且无端地说:这些东西是古董,过时了,不能用了。毛泽东针锋相对地反问何凯丰:你知道孙子吗?你读过《孙子兵法》吗?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吗?你怎么知道《孙子兵法》过时了呢?只问得何凯丰面红耳赤,无以应对。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什么,更没有读过这本世界上第一部兵法。
齐文化中,军事著作、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齐国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奠基人姜尚,是西周王朝功勋卓著的群臣之首,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素有中国兵家鼻祖之称。他的军事实践、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为历代军事家所崇敬、研究和仿效。姜尚又是一个传奇人物,为历代文学家所描绘,《诗经·大雅·大明》中写道:“牧野洋洋,檀车惶惶……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这对于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诗人的毛泽东来讲,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毛泽东对于《孙子兵法》尤其执著。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临淄人。由于田鲍之乱,孙武逃到吴国避难,被吴王拜为大将军。在吴国,孙子不仅演出了一场演阵斩美姬的故事,而且率军一举打败强敌楚军,直捣楚国郢都,又写下《孙子兵法》,然后飘然不知所去。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喜爱《孙子兵法》,后来更是研究《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1931年,当蒋介石亲率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的3万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时,大军压境,风声鹤唳,军民们非常担忧,而毛泽东却在镇定自如地研读《孙子兵法》,并结合当前实际,拟订反“反剿”的战略方案。结果,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在敌重兵间穿梭绕行,连战皆捷,歼敌3万多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值得一提的是,孙子曾经创造了潜行千里,五战五胜,以3万吴军破楚20万大军的壮举。这不能不说,现实与历史有点雷同。
《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兵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有着精辟的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2页)。他又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不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0页)。
在具体的作战形式上,毛泽东也充分肯定和采纳了孙子的作战方法。孙子强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提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这就是造成敌人的过失,孙子予之“示形”。毛泽东在谈到退却问题时说:“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我们可以人工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以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9页)。
孙子关于战争的含义,毛泽东是非常赞赏,且大有升华和发展的。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毛泽东简洁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说:“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能改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页)。
齐国另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膑,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他是孙武子的孙子,鬼谷子的学生。由于听信庞涓的谎言,去魏国,“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鲸之,欲隐勿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后来, 回到齐国,齐威王封之为军师,才大展风采,不仅组织了举世闻名的桂陵、马陵之战,打败魏军,杀死庞涓,而且写下了著名的军事专著《孙膑兵法》。毛泽东对于孙膑的军事作为、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是留有深刻印象和充分肯定的。特别是孙膑当魏国攻打赵国时,赵国向齐国求救,按一般道理,应该是率兵去赵救援,然而孙膑却率兵去攻打魏国,迫使魏回头救急,以解赵国之围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更是倍加欣赏。毛泽东在指挥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时,写下了许多光辉军事著作,其中在1938年5月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孙膑的“围魏救赵”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应用。他说:“在反围剿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是位于内线的……如果敌人在根据地内久居不下,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方法。”毛泽东将这种方法巧妙地运用到抗日游击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堪称是运用《孙膑兵法》的光辉范例。
二
在丰厚灿烂的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民本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孟柯在齐国居住了40年之久,有着极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和优惠的生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史记·孟荀列传》)。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篇》)。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才发生了“颜 齐王”的典故。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毛泽东让这一典故大放光彩。
1950年10月4日晚和5日晚,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续在怀仁堂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柳亚子先生“欣赏赞美不尽”,赋《浣溪沙》一首: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毛泽东看后,欣然命笔,回赠柳亚子词一首。毛泽东在诗词中,较少用典,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这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可见,毛泽东对颜 与齐宣王的故事印象深刻,对齐文化的运用得心应手,十分熟练。毛泽东的词是1950年11月写的,1986年首次在《毛泽东诗词选》中发表,词云:
颜 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颜 齐王各命前”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 ,曰:‘ 前!’ 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 ,人臣也。王曰 前, 亦曰王前,可乎?’ 对曰:‘夫 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 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颜 是战国时齐国人。隐居不仕,愿“晚食以当肉,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只有在齐国这块民本思想比较浓厚的土地上,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只有颜 这样不畏权贵的学者,才会做到与齐国最高统治者平起平坐。当然在王者具有最高权威的那个时代,颜 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是要有一点硬骨头精神的。毛泽东对此是充分肯定的,是予以赞许的。柳亚子先生在蒋介石独裁统治时,始终不与蒋合作,而且公然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蒋介石不能容柳,柳也不买蒋介石的帐。毛泽东对柳亚子的这种不畏权贵、主持正义的精神十分称颂。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紧张情况下,将自己1936年2月7日写的《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先生,并致函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书信选集》)26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可见,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敬佩之至,友谊至深。由此也可以看到毛泽东对齐文化的厚爱和熟悉。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科学艺术的发展角度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必要性。他坚定地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长期的方针。”又说:“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办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办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4、415页)。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早在2300多年前,在齐国大地上就形成了。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当立后,把云集诸子百家的稷下学宫举办得更加红火,以致形成了周秦诸子盛会的最高峰,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史记·田敬仲世家》说:齐宣王更是“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其实,更多的学者未能提及,多时学者达千余人。其学派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济济一堂。田骈、慎到、接子、尹文是道家;孟轲、荀卿是儒家;邹衍是阴阳家;鲁仲连、淳于髡是“其学无所主”,实际上是博学家;首先提出“白马非马”、“服齐稷下之辩者”著称的儿说和田巴是名家,等等。就说道家,也分好几派。在这里形成了许许多多影响世界的辉煌成果。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以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无疑是对齐文化这种现象的充分肯定、借鉴和升华,也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和创新。
三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神州大地。在古齐大地上,田氏后裔——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三人,率先在狄城起义,很快占领了古齐疆域,建立了齐国。尔后,田横扶持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国,总揽齐国大政。田横定齐后,基本上结束了战乱,恢复了生产,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时,汉刘帮听从了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建议,并派他来齐地说服田横,归顺汉刘邦。
高阳酒徒郦食其(—公元前203年),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人。本为里监门吏。当汉刘邦率军打到他的家乡时,去见刘邦,并自称是高阳酒徒。他见到刘邦时,长揖不拜,刘邦赶忙盛情接待之,并采纳了他的攻取陈留的建议。刘邦攻取陈留后,得到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于是,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公元前204年郦食其来到齐国,说服田横归汉。田横欣然从之,下令在历城抗击刘邦的大将华不伤、田解等解除战备状态。双方非常顺利地和平解决了齐、汉之争。
正当田横、郦食其与齐国军民沉浸在和平气氛之中时,一场事变正在发生。原来,大将韩信率军平定了赵、燕之后,辩士蒯通对韩信说:“区区一儒生凭三寸不烂之舌,下齐城七十余座;而你这位率十万大军的堂堂大将,一年之中才拿下赵城五十余座,真可谓大将不如一竖儒!况且,齐地人众物丰,是扩充势力将来可图大业的天赐良地,而今齐国解除战备,一举可以取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将军举兵图之!”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不管郦食其如何,命令军队悄悄地越过平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历下,挥师东进。齐军不战而败。田横后悔不已,令郦食其要韩信退兵,但韩信哪能听从郦食其的调遣?田横以为郦食其欺骗了他,于是他一方面仓促应敌,一方面将高阳酒徒郦食其烹之。
对于这件史实,众家评论不已。李白曾有一首《梁父吟》吟至此事: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东山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1973年7月3日,毛泽东在同人谈话时,谈到秦始皇、李白。他说:“早几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通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段也是讲他了不起。”毛泽东停顿了一下,提高声音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尽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父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不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把他下油锅了。”
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多么熟悉发生在古齐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事实啊!他又按照他的见解,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李白的描写,一是不全,没有写郦食其被齐王付诸鼎烹的下场;二是这样抬高了一个书生在楚汉之争中的作用,不大恰当。于是,毛泽东吟了他的四句诗。这样,将李白的诗与毛泽东的诗加在一起看,确实是更加完美,更加符合事实。
透过历史的尘沙和当今的风云,我们感到格外亲切和欣慰的是,齐文化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与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足够的汲取。同时,他又站在历史的颠峰,对齐文化予以评说,予以运用,予以发扬光大。从而激励人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努力工作,使齐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齐国的社会环境与足球起源初探
- 下一篇:从姜炎文化看齐文化的渊源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