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被新文化运动打倒的儒教传给孩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另外一次启蒙:谁是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人?他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应该是世界的,是否还应该是民族的?
“我实际上描述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崩溃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在教育上……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教育的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当代知名儒者将庆编选洋洋大观《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重拾启蒙教育。
五四运动进行了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这次启蒙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是,五四运动把儒家经典完全解构了,其结果是中国文化经典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消亡,中国人现在只知道西方文化而不知道中国文化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有破没有立。现在另外一次启蒙开始了。这个启蒙是用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进行启蒙,具体是用中国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进行启蒙,这是对五四运动的超越和拨正,是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再启蒙。如果这次启蒙成功,那亨廷顿打“?”的地方就会清楚而明确地写上“中华文化”,而中国近百年来“亡教”的历史就必须改写,中国又会重新成为一个“有教有文化”的国家,即重新寻回中国的文化自我,确立文化认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从儿童读经做起,因为中华文化经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核心,是重新确立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根本。>>>
效应:不单纯是读“荷马”读什么的问题,对传统的态度会表现为行动
很多国人都是启蒙运动的崇拜者,而启蒙时代的欧洲知识分子把人类历史描述成一个进步的历史。在他们看来,今人比古人聪明、幸福、理性、善良,文明在我们这里达到了顶峰。近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也相信了这种天真的进步主义,但这却导致了一场进步的悲剧。他们看到了现代化在西方的成就,回过头来,他们认为,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家是如此地落后、愚昧,似乎不摧毁这些东西,就无从建立新社会。因此,他们发起了一场讨伐传统的知识运动、社会运动,甚至政治运动。这场运动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至今,全盘反传统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本能的意识。当年有人呐喊不读中国书,说什么“中国书所教导的都是愚昧和无知”。近百年后,这个声音依然清晰地回响在我们耳旁。在这种心态下,主导城市建设的政府官员为了现代化,为了社会、经济进步,对城市连根推倒、全盘重建。这种做法跟学者鼓动扔掉中国古书,其实是相得益彰。
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就一定要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文明、理性的中国人
误解VS忧虑:读经就是死记硬背,振兴中华怎能靠死记硬背;读经会回到蒙昧……
这套东西不该废除吗?笔者有幸早生几十年,没有赶上蒋先生读经运动的洗礼。不过,当年为了高考背某课标准答案的记忆还是有的。其实那时的死记硬背,比蒋先生的读经教育还人道些。因为当时对背的东西信不信、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至少对内容还是理解的,知道哪里简单化,哪里荒唐,有时一边背一边心里暗笑,甚至嘴上骂娘,聊作一番娱乐。可是蒋先生提倡的儿童读经,那些可怜的孩子连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如此死背9年书,活生生的孩子也成了呆子。
孩子4岁时老师告诉她“黄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同样的话,儒家的经典中和×的经典中全讲了。但不幸的是,我们这里这一定律一般不被当作孩子所需要学的第一道德戒律,而且即使传授给孩子也是蒋先生那样的死记硬背的方式。看蒋先生的工程,笔者觉得难以达到振兴中华文化的目的。相反,以笔者看来,以蒋先生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如果得势,我们就会有回到蒙昧之虞。>>>
观望:读经是新的哗众取宠吗?
蒋庆先生的“读经运动”引发了关于读经问题的论战,现在已经从网络BBS蔓延到了印刷媒体。论战的焦点,一是是否需要读经,二是如何读法。而笔者所想到的却是另一个问题:读经可以拯救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困境吗?
建构中国的现代性……那个古代儒家传统,却有点暧昧。你说它存在,差不多被中国人忘得光光,今天能诵读论语孟子的恐怕不多了。你说它没有了,它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制度建构。
当代中国儒家传统的一个困境:一方面,它几乎制约了当代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我们对儒家又缺乏必要的自觉和反思。由于其整体结构发生了解体,儒家的碎片一旦与当下的建制相接触,不仅无法像古代那样对现实产生制约和批判,反而是现实倒过来以劣胜优汰的方式淘洗了儒家传统。提倡读经好是好,但这般好事弄得不好,倒有可能成为大俗事一桩,成为哗众取宠的招牌,反倒加剧了儒家传统在现实中的困境。
实例:私塾--发扬传统文化?“国学”还是“复古”?
“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教育主要是以现代文化为主体,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了。许多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知道麦当劳叔叔,但是他们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我希望能通过这种假期补习的形式,把传统文化活生生的展现给孩子们。”在“现代私塾”创办者易菁女士看来,传统文化应该更多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这样做,绝不是复古。这是一种尝试,一种素质教育的尝试、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让这些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的孩子们,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我们对教材也进行了仔细甄选,选择了一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总共15万字,被人评价为是‘给中国所有的儿童提供了一个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础的教本。’”
愤怒:曾经误国不浅,何以还要读经?
中华大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读经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我是一脸的不屑。都什么时代了!如果说只有读我们的这些“经”才能把中国人读好,且不说中国至少有知有识的那些人读了成百上千甚至几千年,我们为什么反而不如有些不读经的国家不说,那么西方那些没有我们这些“经”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不是要糟透了吗?
有些人为什么要那么热衷、起劲地鼓吹、宣扬读经呢?
据说有不少人很是热爱胡适(并认为鲁迅一生只是“批判”,而胡适是“建设”),那么在读不读经方面,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他是怎样看的呢?你一读胡适,就知道,原来他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见解与鲁迅竟是相同的,那就是两个字:批判。他针对有人鼓吹中国过去的文化是如何了得时说了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遭到这步田地了。况且没有那科学工业的现代文化基础,是无法发扬什么文化的‘伟大精神’的。”>>>
否定:要教育孩子做公民而不是做臣民,做主人而不是做奴隶的深重忧患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另有不少糟粕与毒素,集中表现为教人做臣民而不是做公民,做奴隶而不是做主人。孩子们在语言模仿期通过背诵记住了经典,待长大成人进入理性理解期,在能够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之后,他们应当能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今信息发达,资讯丰富,受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日趋多样化,以为经典上怎么说,孩子们就会怎么信,那是“当代大儒”等人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情形是,经典仅仅成为一种史料或文本,具有研究或欣赏的价值,而失去了塑造人、支配人的功用,那就更不用担心诵读者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
要教育孩子做公民而不是做臣民,做主人而不是做奴隶,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阔胸襟和开放眼光的一代新人,只能用崭新的、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而不要指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什么灵丹妙药。大约十年前,有九位“中国文化界耆宿”,痛感“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中国文化长河“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于是推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九位耆宿紧急呼吁的结果,不过是在几所中学和大学建立了几个文科实验班,搞了一两年后也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与九位耆宿相比,“当代大儒”的影响力无疑要逊色许多,耆宿呼吁的幼年古典学校没能形成气候,那么,“大儒”编纂的中华文化经典“诵本”,读经派发起的读经运动,又能搞成多大的名堂呢?
读经之辩,本来不是个什么问题。它表现的并不是某种价值观念层面的斗争,而是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现实忧虑和意图作为。既然不可能人人愿做香蕉人,自然也不可能在激进改革的进程中,把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抛弃得荡然无存。但是,在保持独立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又能较好地接受西方的优秀价值观念,改造我们的社会,确然是和平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的重大课题。读经之辩,不过是更深层次交锋的开端而已。
当前在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展的少儿读经活动,准确名称是“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取材主要为《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物、孔孟学说,以及唐诗、宋词等历代佳作,也包括近现代中外文化名篇,并不排斥现代社会普适的思想、文化价值,通过“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诵读活动,达成在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和心理、情感方面对儿童的启蒙。将此读经混同于袁世凯的复古读经,视为愚昧、倒退之举,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即便对那些高调的复兴儒学之说,我也视为是一种善意的“矫枉过正”策略。由于儒教所依赖的农业社会、家族制度等宗法社会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说它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宰性力量是不真实的。今天谈儒家文化、谈国学,不过是企图重新建立与传统的微弱联系,培养对传统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建立其作为多元文化之一元的合法性,哪里是要重新“定于一尊”甚至抵御现代文化,不过是争取“一席之地”而已。比之佛教、×尚有寺院、教堂可以传习,而儒教却几无立锥之地,显然是不正常的。
相关链接:一个用传统文化方式过现代生活的写字楼白领
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作者韩福东)这样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人。……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心有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张勋,一个写字楼白领,希望过着古人的生活。他是公司管理者,跻身于新兴阶层。他把改变自己的力量源泉归结于传统文化。“一旦所学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是最脆弱的时候。但我有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内心都保持着坚强。”然后他说,“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谁能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我觉得随着中国的崛起,一定会出现传统文化的热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下一篇: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线及其特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