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唐代的“济南名士”崔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海佑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留在历下亭的名句,“济南名士”也因此成为泉城济南的骄傲。从古至今,“济南名士”不胜枚举,而那个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十分友善,并且与李峤、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的崔融,理应就是重要的一位。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人。全节,唐初称平陵县,治所在今济南章丘。贞观十七年(643),齐王李祐反,平陵人坚决抗争。反叛平定后,朝廷为表彰平陵人的气节,改称全节县。

从新旧《唐书》可知,崔融自小好学上进,并且顺利地应举中第。崔融中第后,几经升迁,做了“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这两个官职,都属于太子东宫。其中的崇文馆,是始设于贞观年间的太子学馆。崇文馆学士,就是专司掌管东宫经籍图书,并且教授崇文馆诸生的官员。可见崔融一入仕,就以文采被选入了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史料记载,唐高宗永隆元年八月,太子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崔融侍读东宫,应该就在这个时候。683年,李显的父亲高宗李治病死,李显即位,但到次年2月却被贬为庐陵王,皇位被睿宗李旦所取代了。这个时期,实际的政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到了690年,武则天易唐为周。

李显被废以后的几年间,崔融的经历无迹可寻。直到后来武则天到嵩山,见到他所撰写的《启母庙碑》,他才被武皇重新发现,迅速晋升为“著作佐郎”。尔后,又晋升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从陈子昂的《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以及杜审言、戴叔伦的送别之作来看,崔融在696年已经做了著作佐郎。受到当朝皇帝的重用,当然是一件好事,但福祸本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崔融的升迁,也使他和当时的不少文人学士一样,因为攀附武氏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留下了一段为人诟病的经历。700年,崔融因事惹怒了张昌宗,被贬为婺州(今浙江金华)长史。但令人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张昌宗的怒气就消了,崔融旋即被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我们今天猜想,这其中固然有崔融才华横溢的原因,但与他主动投靠张氏集团恐怕也不无关系。《新唐书》说:“张易之兄弟颇延文学士,融与李峤、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降节佞附。”可见对他的这段历史评价不高。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人拥重新被立为太子的李显发动政变,杀张氏兄弟,女皇被迫让位。在这个过程中,崔融虽然也受了牵连,被贬为袁州刺史;但没有多久即被召回,“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国子司业,是国子监稍低于主官国子祭酒的次官,堪称位高人显。

中宗神龙二年(706),崔融因“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实际上崔融是累死在修史的岗位上,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崔融死后,重新登上皇位的中宗李显念及当年的侍读之恩,追赠他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崔融是个很讲感情的人,他对武则天的知遇之恩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武则天死后,他曾满含深情地写下了两首《则天皇后挽歌》,最终也因撰写《则天哀册文》发病而死,更可以看出他对武则天的仰慕敬佩之情。他对友人同样也是这样,崔融死后,杜审言因为受到崔融的奖引,“为服缌麻”,像同宗亲属一样为他服丧三个月,可见对崔融的无比感激和尊崇。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