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崔大庸:山东济南古城探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古代文献中有关济南的历史记载虽不在少数,但仍有许多史实未曾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济南的历史带来诸多不便。考古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渠道,今天,当一批批重要的古代遗存不断被发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有幸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济南发展演变的历史。这里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8500年前的古村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章丘的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和长清的月庄遗址,发掘出距今85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存,主要遗迹有围濠、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围濠发现于小荆山,平面形状近等腰三角形,周长约1130米。小荆山遗址和西河遗址均发现了30多座房址,排列有序,显然是一个有着统一规划的村落。在小荆山遗址发现墓葬30多座,规模小,极少见随葬品。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艺术品。陶器造型古朴,制作基本规整。最典型的器物是陶釜,其他还有匜形器、双耳圈足罐、蛋形直口壶、陶面塑像和陶猪等。器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物口沿和颈部发现有锥刺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石器主要有石斧、铲、刀、磨盘、磨棒和支脚等。也发现相当数量的骨、角、蚌器。

这些发现证明,济南地区也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济南城建沿革的历史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济南的建城史定在2600年前,其主要依据就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历下邑。实际上这一提法需要加以修改。“济南”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初期,是一个地区概念,因为当时济南的治所在东平陵城。因此,要确定济南最早的建城史,只要确定了在济南这一个大的区域内存在最早古代城市就可以。根据考古新发现,在东平陵建城之前,城子崖已经存在龙山文化时期和岳石文化时期的城,其中龙山文化时期修建的城面积已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此,我们可以把济南的建城史提早到龙山文化时期,即4600年前。这一年代是否还能提早,那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更早的城址来确定了。

济南在西汉先后经历了济南郡、吕国、济南国、济南郡的建置过程,东汉时期称为济南国的时间较长,西晋永嘉年间济南治所由东平陵城迁到历城,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省会城市所在地。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济南的管辖范围并不大,虽然宋代已有了“济南府”这一行政机构,但济南作为真正的全山东省的首府是在明代以来的事。

章丘的东平陵城,是保存较好的一处重要古代城址,2001年省市考古所对其进行了一次普探和南北城墙的解剖,取得了重要成果。东平陵城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这次勘探130万平方米,发现城门、排水道口、道路、冶铁、宫殿区等遗址的线索。对城墙解剖的结果显示,城墙建造过程可分为7期,其中1、2期城墙约属于战国时期,其余各期应属于汉代。这些新发现经初步分析和研究,证明了该城址在汉代郡国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历下和历城是两个古老的地名,且在济南治所从东平陵城×来之前,这里就已设置了县,历城县一直延续到今天。文献中记载,济南郡的治所在搬到历城时“在老城之东另建新城”,但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老城”和“新城”的城墙遗址。不过近几年的城市考古证明,现在济南环城公园内的古城区确实史迹延续不断。2001年到2005年,在济南老城区内进行了大小5次发掘,其中在旧军门巷遗址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陶鬲残片,这比以前所知的春秋早了800年左右。在高都司巷遗址发掘出春秋到战国时期的水井近30眼,而且分布密集。通过这几次发掘,证明济南市老城区(明城墙及护城河以内的地区)从商代晚期开始即有先民居住生活。

神秘的古邿国

1995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对位于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仙人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包括居住遗址与墓地在内的一批重要遗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周代墓葬部分学术价值很大,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周代墓葬共发现6座,自东向西排列有序。墓葬的形制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最小的不足10平方米,最大的超过20平方米。墓室中部置放棺椁,少者一棺一椁,多者二棺二椁。随葬品的种类较为齐全,有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及玉器、陶器、骨器等320余件(组)。经研究,仙人台的6座墓葬最早的约为西周晚期,较晚的约为春秋晚期偏早阶段。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7件有铭文的铜器中,其中4件铭文中有“邿(注:读诗音)”字,应该属于邿国的器物。关于邿国的文献记载只有二三处,且字数极少。如《左传·襄公十三年》:“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遂取之。”文献中关于邿国地望的记载多有歧义。如《春秋左传词典》云:“邿,国名,妊姓,在今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又云:“邿,齐邑,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十二里。”可见邿国的地理位置尚无定论。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的发现,无疑对进一步探讨邿国的历史和地望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济南王与济北王之陵墓

近15年来,济南地区先后发现了3座大型汉代王陵,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使人们看到了汉代济南国和济北国的灿烂物质文明。

双乳山汉墓

位于长清归德,1995年进行了全面发掘,墓葬平面呈双甲字形,总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总深度达22米,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道位于墓室的正北部,上部宽14米,长60米。整个墓葬共凿石约8700平方米。墓道内的原始结构分三大部分,即墓门之外的墓道和墓门内的低回廊、高回廊。其中紧靠墓门的高回廊整体呈矩形,全部用木材建造。在这个宽大的空间内放着3辆华丽的真马车、l辆偶车,以及7匹马。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米的男性。随葬品相当丰富,数量达2000余件,其中铜器共计100余件,玉器共50余件,覆面和玉枕最为精致,金饼共计20枚,总重4262.5克。

双乳山汉墓所在地属汉代的济北国疆域,经过对墓中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墓主人应是济南北国最后一位国王刘宽。他是因为犯了有悖人伦的事情而负罪自杀的。

洛庄汉墓

位于济南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西。1999年-2001年,由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发现和清理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主墓室及墓道的面积和范围均已廓清。陪葬坑的类型有车马坑、乐器坑、仓储坑、动物坑、木器坑、泥俑坑等,其中以乐器坑、车马坑的发现最为著名。乐器坑是汉代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座完整的实用乐器陪葬坑,出土编钟一套计19件,保存完好,声音洪亮,被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誉为“汉代第一钟”;发现编磬六套计107件,比迄今所发现的西汉实用编磬总和还要多,为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车马坑出土的一、二号车,与陕西秦兵马俑出土的一、二号铜车马极其相似;而陪葬坑分层埋葬的现象尚属首次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学术价值是非常大的,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洛庄汉墓正因为规模宏大,陪葬坑类型丰富,出土文物精品荟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才能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洛庄汉墓的墓主人根据出土的封泥等文物推测,应是吕后分封到济南的吕国第一位国王吕台的墓葬。

危山汉代墓葬及陪葬坑

洛庄汉墓发现后不久,2002年底,在章丘危山又发现一处重要的汉代墓葬及陪葬坑等,随即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两座陪葬坑。坑内埋藏着总计约200余件排列整齐的彩绘陶兵马俑和陶车、侍女俑等。2003年上半年对整个区域进行了密集钻探和重点发掘,结果发现三座陶窑和10座墓葬。三座陶窑位于危山半山腰,从出土的大量车马俑的残片及少量陶模具看,这是一处为该陵区烧制陪葬品的窑址。危山应是一处有规模布局的陵区,其墓主极有可能就是西汉济南国国王刘辟光。

除此之外,济南还有许多历史问题讲不清楚,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好的材料就是地下文物出土资料,因此,我们要爱惜和保护好这部地下文献。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崔大庸

山西省汾西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常委。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发掘各类墓葬遗址近百处,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主持或参与发掘的章丘洛庄汉王陵、章丘危山兵马俑坑、长清双乳山汉墓、长清仙人台周代墓地等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近几年带领市考古所的全体同仁,大面积发掘了济南古城区内的多处遗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济南的“城市考古”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先后获“泉城十大杰出青年”、“济南市拔尖人才”、 “民盟中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济南市政府记二等功一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