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曹辛之:凝固在纸片上的诗人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我对现代文学的陌生,常使我因惭愧而脸红。第一次注意到曹辛之这个名字,是不久前的一件事。上个月我在找有关东北伐木人的文字资料,结果看到了荒芜的《伐木日记》。荒芜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老友重逢,免不了叙旧一番,我们谈到了往事……像曹辛之,瘦得像根麻秸秆似的,竟也挺了过来,世界上的事,有时真叫人不可思议。”这儿讲的是曹辛之于文革期间下放咸宁干校的情况。他在咸宁被同住牛棚的北京文人称为竹刻专家。那些人说他制作的笔筒“古色古香,还上了色,真是好看”。2000年5月,曹辛之逝世五周年之际,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他生前书写的部分行草、狂草、大篆和小篆等书法遗作结集出版。其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书法艺术,可以看作知识分子在苦难深重的年代里,人格尊严的表白与张扬。”

在那个年代里,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身体单薄,经不住文革折磨,挺不过去,其实他内里不乏刚毅与坚韧,而且不乏智慧与才气。文革刚过的1979年,包括曹辛之在内的数位文化老人,共同编辑了著名诗集《九叶集》,此后那些老人被称为“九叶诗人”。

其实每一位“九叶诗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著名于中国文坛。1948年,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在上海的曹辛之与臧克家因艺术观点有分歧分道扬镳,这时曹辛之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另起炉灶,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这就是现在所说的 “九叶诗派”。这一盛事,被时人戏称为“南北方才子才女大会串”。南方才子自然首推曹辛之,北方才女应是女诗人郑敏。次年,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之前,曹辛之出版了他的,也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集《复活的土地》。

如今学术界对九叶诗派的主流认识是:其诗作力图最大限度地拥抱和穿透现实,将广大深沉的生活经验纳入到诗歌之中,将感性的个人内在经验,转化为具有丰富内蕴和深厚哲理的意象,不是单纯的感情宣泄,而是要让自己创造的形象具有思想的力量。

然而,曹辛之于新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却不是他的新诗,而是他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推究及表现。他被中国出版界公认为书籍装帧第一人。故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装帧艺术研究会时,会长非他莫属。早在1959年,他所装帧设计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藏画集》,荣获莱比锡国际书籍展览金质奖。而在1993年,他荣获中国出版界最高荣誉:第三届韬奋出版奖。曹辛之与邹韬奋交情深厚。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全民抗战》编辑部工作时,就与韬奋先生朝夕相处。后来曹辛之给上海生活书店画了一幅韬奋先生的大幅油画肖像,被挂在书店正屋,为当时的上海读者交口称道。

作为装帧艺术家,曹辛之的艺术风格,至今仍被我国绘画界视为经典无人小觑。有评论家评论道:“他的大量装帧作品都是为普通平装本而设计的,在他的精心打扮下,这些蕴涵着隽永的诗意美、浓郁的书卷气和独运匠心的普通平装书,成为了众多普通读者的珍爱,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历久弥新的艺术经典。”

曹辛之于诗的自负,不但在于他跟著名诗人臧克家分道扬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个性表达毫不含糊。北京有位文学教授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论文,专门讨论曹辛之的抒情长诗《复活的土地》,其结论是,这首诗受艾略特名诗《荒原》的影响。教授也以为言之有理。以为这是深入研究九叶诗派的一个重要成果。可是,当这位教授兴致勃勃地带他的学生去曹辛之家时,诗人一改往日的和蔼态度,冷淡地说:过去也有人说我的《复活的土地》,受到艾青的《复活的土地》 的影响。我就是我,我的诗就是我写的诗,这大概是曹辛之不屑于他人拿名人来捧他或贬他的理由。诗人的他也好,艺术家的他也好,只是尽其才华和智慧表达他自己。

我现在才知道曹辛之是我们无锡地区的宜兴人,1917年出生,1939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

最后让我们读一段诗人的诗吧。“……记忆给我们带来慰藉/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让它在这纸片上凝固……”我认为,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诗人的诗像不像艾略特的《荒原》,而是诗人为什么后来不写诗了,以及他是如何把他内心的丰富诗情,倾注于装帧艺术,在他所装帧过的书籍封面上,表达他不屈的个性,并将其凝固在纸页上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