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风物—丰收年糕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每年一到腊月,江南农家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年糕形状多样,有长方形的、有方形的,还有圆形的、元宝形的,上面还刻有红色的“福”、“禄”、“寿”等字样,还有一些如富贵、蝙蝠、梅花等图案,给节日增添了乐趣。

江南农家把蒸年糕看成是丰收的象征,富裕的人家年糕蒸得多,一般农户蒸上几斗米的米粉也不算少。因此一到秋收后各家各户都要忙着准备好白净上等的糯米,以备蒸糕之用。记得我童年的时候,村里没有磨粉机,完全靠石臼来舂,有经验的农民从米舂成粉,据说要打一千六百下,才能达到标准。那时舂粉是用踏板的,人立在架子上,一只脚踏木板,一只手握铲子,踏板一头上面绑一块大石头,下面是一个口上镶铁圈的木锥子,后面脚一踏,木锥子就在石臼中打一下,反反复复,直要打得米粉细和均匀,铲子是铲石臼里的米粉的,以防米粉结块,舂粉要有耐力,一直要舂得满头大汗,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看大人舂粉,觉得好奇,也要立在架子踏板上尝试一下,但是舂米不是好玩的,舂不了几下就会败下阵来。但是大人们认为舂粉蒸年糕是过年的一大乐事,总喜欢叫小孩来帮忙,那时尽管大人们用尽办法哄吓兼施,要我们来舂米,但我们这些小孩儿还是耍尽对策,一会儿说要去撒尿,一会儿说肚子疼、腿疼,变着法儿躲,直到大人们拿着拨米棍威吓我们,才好歹舂完一臼,口中还不断地嘀咕:“一天到晚就是舂米、打粉,看到寅年卯月才能舂完?”大人们却说天天有米舂就好了,说明粮食多,大家有饭吃,这个道理,直到三年困难时期,我才明白。

后来,家乡有了碾米机,那石碓、石臼,便被农家搁置在一边,当“古董”了。

到了过年蒸年糕的时候,村里可热闹啊!亲戚、邻居都要来帮忙,因做年糕的工序比较复杂,糯米舂白后,放在大缸里浸上半个月或二十来天,据说,粳、糯搭配好后,浸的时间越长越“糯”,要舂的时候,先把水中的米捞起来沥干,再放石臼里捣成粉,越细越好,舂好粉和上白糖等调料,再放在灶上的一个圆形的木桶里蒸。那时,我的任务就是烧火,大人嘱咐我,火要烧得旺,越旺越好越发落,烧火不是好受的,火苗烤得我满头大汗淋漓,但是我心里乐滋滋的,因为有年糕吃了,蒸熟了的粉,再从木桶里倒出来,放在门板上捏、打。即使是下雪天,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直捏打得薄衣单衫,大汗淋漓,帮忙的人在腾腾热气中晃动,这场面若不亲眼所见,实在很难想像它的壮美和欢乐。

年糕做成后,到冬至用凉水浸泡,这样的年糕放长一些时间也不会霉变,有些人家一直要放到春种大忙时,因为那时白天时间长,点心吃了些年糕,不会饥肠辘辘,做生活更加有劲。年糕吃法多样,吃时从水缸里拿出来以后,无论煮、煎、炸、烤都可以。每年除夕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嗑着瓜子看看电视或聊聊天,其乐融融,这时,我们这些小孩儿就走进厨房里,偷偷地从缸里拿出一些年糕,切成小块,放在灶膛里未熄的木柴火灰里烤,不要多少时间,年糕受热后表皮鼓起,变得焦黄喷香,那味道真是没法说的。

尽管现在在农村中农家的生活比过去好得多了,但这种蒸年糕的习俗仍十分流行,农历腊月里,有不少人家忙着蒸年糕,但是年糕的质量今非昔比,什么猪油白糖年糕啦,夹心枣泥年糕啦,莲蓉白果年糕啦,等等,不一而足,连一些“毛脚女婿”张望丈人时,都是带上白酒和几条年糕,作为吉祥幸福的祝愿。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