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风物—老年的“年味”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摸着兜里三万多元殷实的荷包,老年开心地笑了,这是他们夫妻俩一年挣下的辛苦钱。

“给孩子们每人买一身新衣服,再多买些烟花爆竹,今年回去一定过一个热闹年。”春节还没到,两口子就在那里盘算起过年的事来了。看着他们憨厚的笑容,小屋子里顿时充满了温情。

老年是我的同乡。追忆起以前的老年,依然是满怀沧桑。

七年前,老年在农村是“吃了今天借明天”。一家五口人两亩半地一年种下来,连糊口都不够,更别说零花钱了。每逢过春节,人家都是盼着过年,老年夫妻俩却在发愁,几十元钱过个年买菜串亲戚还要盘算着来,看着人家孩子个个穿着新衣服,两个孩子天天围着他要买新衣裳。日子实在过得捉襟见肘,老年一狠心,便出门打工了。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亲友的帮助,他先后到过广州、深圳还去过上海,可一年到头来,还是没挣几个子。有一年老年在深圳一个工厂里做工,到年底老板却不结工资,老年还差点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第二年,老年从以往工友那里得知无锡是个好地方,于是又满怀着期望来到了无锡。这一次没让他失望,老年凭着一身的体力,很快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个钢筋工的活,老年便跟着这个小包工头开始了无锡的“寻梦”。先是在新区、中桥,再后来是火车站一带,“我简直把无锡的建筑工地干遍了”牎老年至今回味起初来无锡时还激动。就这样,老年在建筑工地度过了两年的城市生活,尽管累死累活,可看着辛苦挣下的钱,心中的那个城市梦想还是甜蜜的。

日子刚有好转,可随着工程完工,工地转移去了南京,老年舍不得无锡,便决定留下来。此时正值东亭一家印刷厂招工,老年便进了印刷厂。由于老年肯吃苦、善钻研,很快学会了修理机器,厂里便破格提拔他为车间组长。看到每个月准时发到手里的工资,老年满足地乐了。

转眼到了年关,老年为了节省一些回家的费用,多给家里寄一些钱供孩子上学、生活,老年和城市留守的打工族一样没有回家过年。第一次留在城市里过年,大年初一厂里还慰问了他们,开了晚会、会了餐,并且春节期间还组织了老年和一样没有回家的工友们一起逛了南禅寺、蠡园等,老年觉得那个年过得既充实又难忘,使老年亲自体会到了无锡的温暖。过罢年后他便嘱托妻子将一双上初中的儿女托付给亲戚后,也来无锡。妻子很快在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两口子热热火火地过起了小日子。

但慢慢地,随着儿女的长大,学费需求及生活负担加重,夫妻俩的城市梦依然是“可望不可及”。于是老年和妻子双双辞了职,带着两年剩下的血汗钱,开始尝试卖水果的滋味。第一年,由于不懂行情,夫妻俩进的水果不是卖不掉,就是烂在了屋子里,真是困难极了。两年的血汗钱全埋进去了,夫妻俩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后来,经过几次教训,两口子渐渐地懂得了经营,水果店才终于有了一些起色。由于他们热情周到,还从不短斤少两,深深受到了附近居民的喜爱,几番风雨后,小小的水果生意也为夫妻俩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他们不仅一举脱了贫,而且还花了6万多元在农村盖起了一座两层小楼,如果生意好,明年两口子还打算要将楼房全部装修呢牎老年说,几年打工艰辛的经历,教他学会了坚强,而且还使他深深懂得了无锡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城市,只要吃苦、肯干,这座城市就绝对不会遗弃他,在这里最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今年的春节临近了,老年夫妻俩打算着避开春运高峰提前返乡,一来可以省下一些路费,有钱了更要精打细算,毕竟以前苦过;二来他们准备把这个年布置得年味十足,把以前失去的给补回来,明年打算早来无锡。看着老年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光,心中颇为感慨,确实,作为一名外地人,只要踏实、努力,用爱去感触这个城市,就一定会发现异乡的天空很精彩牎祝愿老年的年过得红红火火!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