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陡门村里寻故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在古运河研究会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从秦寿容老先生的侃侃言谈中捕捉到一条信息:清代道光年间出生在无锡北郊天授乡陡门村(今属石塘湾天授 村)的我国著名慈善家、爱国功臣、“黄金之路辟路人”李金镛的故居可能还在。十多年前,秦先生曾亲眼看到整个老宅的十多间房屋都基本上保持着清末的原样,不过这 些年来是否有了变化,他不太清楚。
这条信息尽管并不算确凿,但对于一个注重名人故居保护的老文物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便立即利用周末假日,冒着料峭的春寒,只身骑自行 车下乡,前往寻访。
陡门又称斗门,位于石塘湾的东北向,原是很有些名气的老村镇。据王仁辅《无锡志》记载,早在元代就有了这一村名,从元至清,一直属于天授乡。即便现在, 一条老街还依稀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能让人们想象出当年曾有的热闹景象。
一条小河浜自西向东横穿老街。河上原有两座石桥,一东一西。西面一座现已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东面一座还完整地保持着清同治年间重建时的原样, 系花岗岩结构的双坡石梁桥,石梁两侧均刻有“东陡门桥”四个阳文楷体大字,字迹十分清晰。在老街上,我探问了几位老先生,得知李金镛的老家就在由此向西约一公里 的戴李巷。
所谓戴李巷,其实是戴巷和李巷两个靠得很近的自然小村落,过去都属陡门村的。李巷在戴巷西侧,约有十多户人家。村里人听说我是来寻找李金镛故居的,便一 个个围上来指点、介绍。看得出,他们都为自己村上能出李金镛这样的历史名人而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李金镛是道光十五年(1835)出生在这一小村庄的。他字秋亭,号丽卿,家乡大多叫他李秋亭。年少时读过几年书,之后便在家务农,躬耕之余,常热心救助 乡亲。稍后去上海,与友人合资开办招商客栈,屡将经营所得用于救灾和社会公益事业,例如遍设粥厂以济灾民,又独资修复因战争而被毁坏的洛社大桥等等。同治三年 (1864),他捐官得同知衔,然后便弃商投效淮军,负责督办军需粮饷,曾两次联络江、浙巨商胡雪岩等人,筹资赈济徐、淮地区以及直隶(今河北)、河南一带灾 民,百姓呼之为“李善人”、“李慈父”。光绪六年(1880)又奉朝廷之命承修西淀长堤一万余丈,百日竣工,被誉为“能吏”。光绪七年被调往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多次与侵华俄军交涉,维护华民合法权益,还勘查图们江一带边界,迫使俄方退还被占中国领土。之后,他历任吉林知府、长春厅通判,政声扬溢,人称“李青天”。
光绪十二年(1886)擢升为正四品的道员(俗称道台),次年又奉命勘查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的边界,收回被俄军侵占的大片领土。从那年起,他受朝廷委 派,踏勘矿区,采集样品,拟定办厂章程,筹集建厂资金。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黄金之路辟路人”。光绪十六年(1890),因过度劳 累、积疾咯血而不幸病逝于漠河矿务局总办任上,年仅五十六岁。朝廷为表彰其功德,追赠他为内阁学士,恤加二品顶戴,世称“李阁学”。《清史稿》中有他的传记。据 说,当年他的灵柩从漠河运抵无锡时,家乡的地方官员及父老乡亲无不垂泪,沉痛哀悼。其墓是谕葬的,墓地选在洛社之西五牧附近的志公港畔。与此同时,还在无锡城西 惠山浜北岸为他建造了祠堂,称“李阁学祠”,以供祭祀。
秦寿容老先生提供的信息没有错,李金镛的故居确实还在,它就坐落在李巷的中部。站在村口一眼望去,那夹在新造农舍之间的一路带有马头山墙的老房子,便是 我要寻找的故宅了。
向南的大门关锁着,拿钥匙为我开门的一位中年农妇名叫李鸣吉,她就是李金镛的重孙女。她说,这房子的产权属于她哥哥李重九,因李重九在张泾办厂当老板, 全家早就不住在这里了,空房子由妹妹代为看管。据我现场察看,故宅确系清代道光时期之物,为李金镛生前所建无疑。原有房屋三进十二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第一进门屋为硬山顶平房,面阔四间,现存三间,大门原为六扇竹丝板门,现已改为普通实木门。第二进厅屋也是硬山顶平房,有马头山墙,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厅堂、 一间为书房。厅堂前是一排落地长,屏门后面是灶间。十分可惜的是,去年春天东隔壁人家柴草屋失火,“殃及池鱼”,这四间厅屋几乎全被烧掉,只剩下一片方砖地 坪、一座老式灶头和几堵断墙残垣。幸好火势没有殃及后面的小院和第三进的四间矮楼,李金镛年轻时的起居房间以及小院内所凿的水井和所植的树木仍在,使我油然生起 “见物如见人”的远思遐想……我从李巷想到了黑龙江的漠河。据说那里建立了一所规模不小的李金镛纪念馆,中央电视台还转播过有关节目。李鸣吉也告诉我,黑龙江电 视台等好几个单位都很重视对李金镛的宣传和纪念,他们已派了几批人来此采访,拍摄了故居的实况。
想到听到以上一些事情,我深感无锡文化文物部门没有及早发现这处名人故居而内疚。李金镛一生为家乡和全国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善事、好事,为国家创造那么多 财富,可他自己的家宅却如此的普通和简朴,这不正好印证了一句很经典的说法,叫做“屋如其人”吗?
看完房子,我马上拨通房主李重九的手机。我们都认为,应尽快把这座故居按原状进行抢修,恢复其原貌,并申报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作为家乡人民 纪念、宣传李金镛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外开放。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古迹寻踪—山塘雕花楼
- 下一篇:古迹寻踪—鸿古幽深邃惠山寺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