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梵语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梵语——印度的古典语言。从东汉初期的公元25年,到南宋末年(1279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密切交往,语言也受到了影响,无锡俗语毫不例外。如我们常说的“茉莉花”、饭钵头的“钵”、“龙光塔”的“塔”,都来自梵语。《千字文》说到“果珍李柰”,“柰”就是我们常吃的苹果,“苹果”和“琉璃”、“刹那”一样,都从梵语而来。卢梭《忏悔录》的“忏悔”两字,并非欧化语言,老家亦是梵语。

无锡民间绕口令“凉帽挂勒冷庙里”,这个“庙”字,据说也是梵语的译音。南禅寺的“寺”,古代原来是“官舍”、“廷”的意思,如古时中央机构“太常寺”和审判机关“大理寺”,古时的官署都称“寺”,但从汉明帝时创置的白马寺开始,“寺”就有了“僧庙”的意思,它也是梵语的译音(寺庙)。

隋唐五代的时候,佛教在中国极为流行,其中玄奘和尚于唐朝初年,远赴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等地,取回大量佛教经典,佛经大量地被译成汉语,于是好多词儿就在汉语中安家落户了。邑人有时把光头叫做“和尚头”,“和尚”一词就是梵语,由于使用的年代很久,牢牢地扎根在无锡俗语中,我们已不觉得它是“域外来客”了。同样,唐朝诗人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引出“推敲”典故)中的“僧”,还有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菩萨”,都来自梵语。

另外,邑人有时提到的“檀香”、“罗汉”、“阎罗王”、“尼姑”、“袈裟”以及《水浒》中母夜叉孙二娘的“夜叉”等等梵语词儿,都早已完全进入我们的词汇宝库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