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伯渎港边觅旧踪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有条曲尺形的老街,因它位于古老的伯渎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故名伯渎港街。清代末年,这里是无锡著名的“八段米市”之一,也是船舶修造和砖瓦窑业十分兴盛之处,水上交通发达,茶馆酒肆热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笔者经实地考察和多方面调查访问,发现他的故居仍在,如今虽被隔断成几块,分别开设了商店、做了居民住宅和划入了压缩机厂之内,但原建筑还保存30余间,现在的门牌号码有5个,即伯渎港117号至122号。

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无锡人,幼年丧父,家庭无力供其读书,16岁时进无锡最著名的作坊曹三房冶坊当学徒。同治十一年1872又到上海大成五金号学生意。因学习刻苦,做事勤奋,3年满师时已很熟悉五金经营业务。光绪九年1883,自己在上海开设源昌商号,专营进口煤、铁、五金,还兼营拆卖旧轮船、买卖旧机器业务。因善于经营且恪守信用,客商十分信赖,盈利成倍增长。从光绪十四年1888起,先后独资开办上海第一家华商机器碾米厂——源昌米厂,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当时最大的华兴面粉公司。光绪三十年1904又独资创办源昌机器缫丝厂,并与无锡在沪的另一位著名民族工商业家周舜卿等发起成立上海商学会和锡金即无锡、金匮两县商务分会,他先后被推为上海商务总会议董和锡金商务分会总理,频繁奔波于上诲、无锡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又与人合资创办上海怡和源机器打包公司和公益机器纺织公司。因创业有功,曾获清政府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并被聘为农工商部顾问。清末民初,他的投资热情益发不可收,相继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创办上海源昌轧花厂、恒昌源纱厂、苏州振兴电灯厂、无锡源康丝厂、福昌丝厂和惠元面粉厂、扬州振明电气公司、常州振生电气公司、溧阳振亨电气公司、南通振通电气公司,人称中国的“电气大王”。民国六年1917,他又与无锡在沪的又一工商业巨子荣宗敬等发起成立华商纱厂联合会,他被推为临时议长。

祝大椿在无锡故里伯渎港的这组房子,一半是祖产一说是他夫人陈氏的家产,另一半是他在上海发迹后扩建的。具体说,主轴线上的4进是建于清代的老房子,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平房,其中第三进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云纹,前有船篷形廊轩,后为双步廊,建筑艺术价值较高。主轴线两侧的房子都是后来扩建的,其中西侧有面阔3间、前后4进平房;东侧则为3开间两进、高二层的小转盘楼,其东北角的墙脚处至今还留有“祝士记界”的石刻界址碑。整个宅第规模较大,部分建筑做工精致,特色明显。民国初年,祝大椿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先后与人合资创办两所平民学校,又将其故宅改为大椿小学堂,因此获得北洋政府所颁“敬教劝学”匾额;又曾相继资助建造通运桥、通汇桥,独资建造伯渎港上的大椿桥现改建为兴隆桥;还出资修葺龙光塔、保安寺和青山寺等。民国十五年1926,不幸遭车祸在沪去世,享年71岁。

建国后,祝大椿故居大部分由政府房管部门经租,分别作为居民住宅和开设小商店。1956年,一部分成为新扩建的王源吉锅厂。1994年,锅厂停办,全部资产并人了无锡压缩机厂。祝大椿故居主轴线上的第三、第四进老房子,也划归了压缩机厂。

云烟过眼,岁月流逝。曾对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祝大椿,其故居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至今却绝大部分房屋仍在,实属难得。2003年6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同意文化文物部门的申报,将这组建筑以“王源吉锅厂旧址”的名称,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可在适当的时机,将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更改为“祝大椿故居”,并创造条件按原状修复,对外开放,以资纪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