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学人散议—《三笑》索源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民间流传的《三笑》,恣意歪曲事实,说唐伯虎钟情于华府婢女秋香,不惜卖身为奴,改名为华安,闹出一连串的笑话。无锡华鸿山这位阁老,老眼昏花,受骗上当,他的两位公子成了“大踱”、“二刁”。最后秋香被拐走,直到在苏州相遇,遂真相大白。

事实是,并无其事,实有其人。华鸿山晚年家住无锡东亭,现存“华学士坊”,在东亭的东街。他有三位公子,长子伯贞早亡,次子仲亨为文才出众的征仕郎,幼子叔阳,官居礼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长级干部,有《礼部集》传世。唐伯虎比华鸿山年长27岁,当华鸿山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时,唐已去世3年,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可称“太史”时,唐已去世21年。

小说之荒诞,令人不可思议。华鸿山身为翰林院学士,而且为人清廉,业绩辉煌,怎么会将他如此戏弄呢?据考证,始作俑者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他在著名小说《警世通言》中,写了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说锡山华虹山(假名)学士的婢女桂华被唐伯虎相中,尔后他又混进华府当书僮,改名华安,作“大官伴读”。后来华虹山将桂华许配给他,两人便潜逃回苏州。一年多后,华到苏州阊门,见到书坊中坐着一个人,很像华安,一打听竟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华往唐府拜访,唐搀着桂华出来,“乃相与大笑而别”。华虹山回家备了嫁妆送给桂华。这篇小说只是颠倒历史,并未丑化华虹山,也未写什么“大踱”、“二刁”,以后才被人添枝加叶地渲染。冯梦龙在文末谈,“事出泾林杂记”。这《泾林杂记》的作者是谁呢?它署名“詹詹外史”,其实就是冯梦龙本人。

冯梦龙为什么要写华虹山呢?据说,事出唐伯虎的一场冤案。明弘治十二年(1499),唐赴京会考,同伴徐经买通了主考程敏政的书僮,预先获得试题,并告诉了唐伯虎。唐是乡试第一的解元,为程敏政的得意门生,会考中并未理会徐经获得的考题试卷,一挥而就,但被无锡籍的给事中华昶和林延玉二人参劾,因而唐、徐二人和程敏政锒铛入狱。后来虽然被断明冤案,唐被贬往浙江当衙吏。他一气之下,终生不再参加科举,华昶为华鸿山的氏族长辈,冯梦龙就将华鸿山“开刀”,意在报复。

也许是冯梦龙写得很有戏剧性,以后有人附会,敷衍情节,有人反对,给以驳斥。有趣的是,清代无锡人黄蛟起在《西神丛语》中写了一个相反的故事:无锡的山东按察使俞宪(家在城中岸桥弄),有一位次子名见安。他看到船上有一位美貌女子,使乘船跟踪,到了苏州,见这女子进了一大户大家。他便上门求为仆人。主人看到他很有文才,命其当儿子的伴读,并要赠婢女给他为妻。俞见安知道苏州太守是他父亲的同年,便偷偷回到船上,命仆人去求见太守,要太守去说情,免掉差役。太守上门,见安上前相见,主人感到奇怪,追问其原因。见安如实相告,主人遂将这个美貌婢女美娘嫁给她。

大凡小说情节都“源于生活”,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三笑》故事的流传已有三四百年,人们对其原型也各有说法。清代姚旅的《露书》和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都说写的吉道人点秋香。 吉道人,名之任,字应生,江阴人,本姓华,其父秉中因批评奸相严嵩而致廷杖身亡。道人17岁时登苏州虎丘,因为刚死了姊姊,外穿白衣衫,里面穿了一身紫色的衣服。一阵风起,白衣飘动,露出紫衫,刚好被一位官家婢女秋香看到,便浅浅一笑。吉道人以为对他有情,便跟踪到上海,改名叶昂,卖身为奴,当了两位公子的伴读。王同轨的《谈耳》说是无锡陈玄超在虎丘遇到官家婢女秋香。还有一本没有作者姓名的唐六如轶事,则说唐伯虎在苏州见到婢女秋香,追踪到了吴兴,终成好事。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笔记》中,又说秋香是南京的妓女。她从良以后,有人去求画,她题了一首诗,说:“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旧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梁绍壬说:“唐解元窃秋香事,小说家多艳称之……祝枝山也有题秋香的便面诗:‘晃玉摇银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著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是盖又一秋香也。”大概从前婢女叫“秋香”比较雅,所以《三笑》也就用了这名字。

《三笑》故事闹得沸沸扬扬,对华家来说,当然很不高兴,所以,从前华姓聚居的荡口,便绝对禁演《三笑》题材的评弹,不过现在都开禁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