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颜佩韦墓前遐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我“文革”后再到苏州,已是中国京剧院的编剧。某年,我与剧院的一位同事为袁世海等多位名伶写了一个本子《姑苏英烈》,是苏州在明朝天启年间城市贫民暴动的事。苏州人还会暴动?吃饭都很细致的人,还敢暴动么?苏州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多,但老百姓真被逼急了,还是敢冒险的。往昔传奇剧目中有一出《清忠谱》,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京剧老戏中也有出《五人义》,也说的是这个故事。所谓“五人”,就是铁铮铮的五位苏州汉子,其中首推颜佩韦,京剧用花脸扮演,有些像李逵、鲁智深,但又有区别,他毕竟是城市贫民啊。我与同事为他设计了一场“茶馆”的戏,叫苏州清官周顺昌扮作一名说书先生,在茶馆中特为颜说了一段“当代评书”,把颜气得暴跳如雷,当时就打算跟赃官算账―――然后暴动就此开始。老实讲,故事编织得是不错的,有几场戏很动人,同时也调动了不少京剧的手段。关于这一点,几位名伶也承认,但这戏最后没排成,几位名伶公开时说的话,与他们心里所想的有差距。他们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戏中的第一号人物,但又不能公开说。几位各有各的名望,把他们“过分集中”在一个戏里,就使得矛盾无法解决。他们都是大演员,我们则是小编剧。以小伺候大,是无法协调的。最后他们几位都不肯让步,就只能苦了我俩。我还算有些本事,把本子交上海《新剧本》杂志发表。这件事也没先例,一般说,戏曲剧本只有先演红了,才有正式出版的可能。
在上海把本子交给了编辑部,我一拐弯,就到苏州散心来了。那次先去了虎丘,出门再一拐弯,在七里山塘漫步,不知怎么一走,就进了五人的墓园。我是第一次来这儿,完全出乎意外。我发现了颜佩韦墓,在它面前蹲下来,合了张影。我慢慢平静下来,郁闷也渐渐消除了。我遥想着这位古代英雄,苏州能出现他这样的人物也真算不易。本来,唐伯虎之流才是苏州人的主流兼本分,你这位“亚李逵”或“亚鲁智深”,确实也把我们的袁老(世海)难为上好一阵呢!在传统的京剧界中,“李逵与鲁智深”已经过袁先生的师傅或者更老的艺人雕琢了好几辈子,这使今天的演员一出手一投足都有许多规矩要遵守。而这个颜佩韦,是一个新编出来的正面人物,京剧的传统技巧如何作用到“他”的身上,梨园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我们年轻,不怕把一个人物写“砸”;但名伶可不这样想,他一世的英名,可不能让一个新的人物给演“砸”。我突然领悟到,苏州是不善于涌现颜佩韦式样的英雄的;同样,京剧已经成功表达了李逵、鲁智深,再表现一个颜佩韦也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事。当自己陷进古典而又成功的圈子里,想向前迈步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你甚至要等到它自身“老”到必须拓荒的时候,这一使命才或许能够完成。
这一想,我心中如醍醐灌顶般清醒。走出了五人的祠堂,尽管面前吹着小风,也没察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文化行旅—唐诗中的阊门
- 下一篇:文化行旅—评话中的“噱”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