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洗尽铅华是真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在无锡的乡贤名士中,华太史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500年来,关于华太史的故事口碑相传,已到了老少能诵、妇孺皆知的地步。我的初识华太史,也是从爷爷 口中听得;再识华太史,是从冯梦龙的小说;又识华太史,是电影《三笑》对华府的嘲弄。华太史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奇而又模糊的人物,因为太多的附会为华太史涂上了太 多的神奇色彩,太多的神奇又使华太史的形象模糊了。
当然,附会是出于尊敬,嘲弄也并非恶意,所以无锡人尽管对华太史多有调笑,不恭却是没有的。
我曾经把爷爷的故事当成真的。他说华太史是两代帝师,故而大家喊他华太师。
说他告老还乡乘的是木排,途经无锡隆亭,夜行歇宿。早上开行时,撑木排的竹篙扎在河底拔不出来了,竹梢长出了青叶。华太史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便不回老家 荡口了,在隆亭安下家来。说是有年冬至吃团子,华太史让家里供养的风水先生和婢女一样吃了菜肉团子,而自己吃了纯肉团子,所以风水坏了,皇上问罪。于是隆亭为避 龙廷之嫌,一夜之间改称东亭,并且为防钦差暗访,制作了出名的小菜“东亭豆腐干”。
像我这样来认识华太史的,大约会有很多。而真实的华太史,就在这些善意的调笑和附会中湮没了。直至近日拜读了尤伟先生的近作《华鸿山传》,我才认识了一 个真实的华太史。
华太史名华察,字子潜,号鸿山,明弘治十年出生于无锡县荡口,晚年迁居隆亭。
华察是一代名儒,供职翰林,修史掌考,应为“太史”。太师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中国向有尊博学之人为“太师”的习惯。华察曾出使朝鲜,深得皇上宠幸。但在 嘉靖年间,为逃避奸相严嵩的拉拢,致仕返乡。返乡后的华察做了很多好事,他把5000多亩良田退给佃户,撕毁租契,并捐田800亩作为地方义田;他修祠造桥,祈 福桑梓;他丈田清粮,整肃税收;他带领乡民,协助政府抗倭。他的儿子,一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一为礼部主事,都聪敏绝伦。
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始,人们对华太史及其家人多有解嘲,把一场笑剧、一场闹剧硬加在一代鸿儒、一代乡贤的头上。500年来,华太史在人们 心中的形象就是这么真真假假,严肃而又戏谑地过来了。这种“戏说”的态度会影响修史,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公正的评价。
幸喜尤伟先生有心为历史人物“纠讹”,经过大量的考证,参照《明史》、《地方志》、《华氏家谱》资料记载,走访华察后人,在华察诞生500周年之际付梓 《华鸿山传》。尤伟是我的师辈,“告老”以后致力地方文史的写作和吴文化研究,积几十年新闻工作的功力,在古稀之年完成了《遂初堂丛谈》、《话说无锡》等著述, 真可谓老骥伏枥。而《华鸿山传》不啻是留给无锡人、留给无锡史志、留给华氏后人乃至留给祖国文史事业的一份真实史料。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文化行旅—玄妙观殿联赏析
- 下一篇:文化行旅—保持吴方言的一块净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