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习俗—吴地清明习俗多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这时春寒未尽,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地清明前后正是准备忙农田、事蚕桑的时节,唐代陈润有《东都寒日》一诗:“江南寒日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清明节前后,吴地农村开始种瓜点豆,种植各类蔬果,蚕农要在清明节夜晚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

清明节是吴地民间的一个大节,百姓历来十分重视。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百姓禁烟火,用冷食。清明祭扫祖坟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进行,略早几天也可,但最迟不能过清明节这一天。少数年久的老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扫墓前男人先要到祠堂祭祖,然后全家上祖坟扫墓,清除坟墩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飘插白、绿、黄三色纸幡,意为白地、绿苗、金黄谷麦,祈祷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扫墓时用家常荤、素菜肴和酒饭祭奠,近代也有以水果糕点为祭品的。新媳妇过门当年清明节一定要上坟扫墓,这一规矩俗称上花坟。据地方史志记载,清明这天又是吴国始祖泰伯逝世的忌辰,吴文化发源地无锡一带百姓有清明时节到鸿山泰伯墓地朝拜的风俗,并形成年年盛况空前的鸿山节场,乡间有“清明时节拜鸿山,小麦多收二三担”的民谚。

清明节前后一般要持续活动三天,除扫墓上坟外,吴地民间还有上山踏青的习俗。城中居民不上山的,则登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无锡旧时城东偏静的东林庵一带是踏青女子的聚集处,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吴地各处乡间也有类似活动,离山较远,登山不便的乡村,农民也都在附近田野踏青,尽情游玩。乡间有“清明踏青,麦熟稻盛”、“佬小(儿童)踏青,耳聪目明”、“后生踏青,攀个好亲”、“老人踏青,返老还青”等诸多口彩。农家还自制各式纸鹞风筝,由小孩、青年在田野奔跑,升空放飞。过了清明,田野上小麦要起秆抽穗,就禁止放鹞子了。农村还有清明节做纸船,上面放置蜡烛,在夜晚点燃,放在河水中飘流,送给水神,祈求保佑的风俗。

清明节还要插杨柳。门前晒场周围、宅后河边码头是插柳的主要地方,自家农田的田埂旁,也是必须插柳的地方。农谚说:“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其实这些地方插柳栽树,一是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暑天毒日头下在农田劳作,也可有遮阳歇息的地方。正如吴地农村山歌所唱:“六月里日头似火烧,我种田郎在柳下脸带笑,奴问田郎笑啥个?谢你拔落木扦改柳条。”除了插柳栽树,农家还要折些柳条插在门首,妇女把柳条编成的柳球插在鬓边,儿童则要戴上柳条编成的圈帽,据说可以保四季平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