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话—水陆津要占南闸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南闸镇地处锡澄运河北段,离入江口十余里,是江阴城区的南大门,也是澄锡水陆 交通的必经之地。
锡澄运河是连接太湖和长江的水运干道,古代为漕船往来之通途,亦称运粮河。运 河自南而北进入江阴境内,折东假道九里河直达城邑,西通蔡泾、夏港注入长江。当时,河 面35.7丈,经蔡泾有90度急转弯。每遇夏季江潮暴涨,往往泛滥成灾。
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知军叶延平在蔡泾建造水闸,节制来自夏港的江潮,取名蔡泾 闸。皇六年(1054),知军葛闳开凿九里河 。此后蔡泾闸逐渐形成集市。
蔡泾闸与当时县城北面的定波闸遥向呼应,为江阴江潮吞吐之两大咽喉。后来, 人们称黄田港的定波闸为上闸,又名北闸,将蔡泾闸称为下闸,又名南闸。历朝地方政府都 在此设立闸官,司管闸门启闭。元代江阴人丘元镇有《蔡泾闸》诗云:“客行泾口上 危桥,北望城十里遥。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蚕苗半起桑迷眼,雉 子深藏麦到腰。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数百年来,随着世事沧桑, 水闸也屡修屡废,南闸之称却沿用至今。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从海上进入长江,经内河登陆,侵扰江阴,南闸地区深受其害。当 地 人民奋起保家为国,与倭寇展开了英勇无畏的斗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数以千计的 倭寇从长江进入夏港,由蔡泾登陆,直扑江阴城。江阴知县钱鹤洲率兵迎战,于磨盘墩 一带冲入敌阵,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由于江阴兵民的奋勇抗击,倭寇后来不敢频频 来犯了。
南闸集镇南1.5公里有涂镇,古名耿庄、荼镇,因“荼”、“茶”两字形近容易混淆,后来 人们改为涂镇。早在唐代,涂镇就形成市 集,建有横跨运河的石拱桥,古名龙津桥,又名耿庄桥,是东西往来必经之要道。唐宋元诸 代这里集市贸易形成一定规模。有街道和南北平行的对门,境内有紫金桥、白玉桥、黄土金 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涂镇街设有江阴最大的茧行之一——昌顺公茧行。镇上寺庙就 有观音院、福海庵、寿山庵、真 武庙等,并有宝塔一座。清嘉庆元年(1796),龙津桥倒塌,交通受阻,商贸从此渐渐衰落, 集市逐步移向南闸。
南闸镇境内,东部和西部蟠居着花山、秦望山、观山等山丘,群山环抱,很有气势。
元代文学家、书画家朱德润坐船从锡澄运河经涂镇转入黄昌河,沿着白石山、观山、 秦望山尽情浏览两岸景色,西行至武进境内。他的《三山歌》云:“秦望山,秦皇 何所望。卢敖去不返,海水白茫茫。观山亦何高,山上仙人卧石床。至今枕头痕, 草苦苔自香。驱之不成羊,炊之不成粮。白石白石,徒焉彼方,山灵夜出喷务花, 白石蜿蜒飞白蛇。”朱德润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游江阴三山记》。游记中写道: “复自湾河过佗村(涂镇)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青山迎棹,樵歌牧 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 溆萦带……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 儿荛, 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焉。”
一叶扁舟在山间河道中缓行,这里不是著名胜地,并无奇山异水,但作为一名丹青 高手的作者,善于作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白描笔法抒写山水村落,把江南水乡的恬 静秀美和农家民居的质朴纯真,写得栩栩如生。作者认为,这一带山水充满灵气, 但由于地处偏僻,又没经名贤游览,所以没有什么名声。其实,江阴的诸山,比起 苏州灵岩、无锡惠山来并不逊色。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吴地习俗—外甥娘舅送礼
- 下一篇:地名漫话—定峰之麓见云亭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