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再访荔枝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大漠流沙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三年后的今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揣着对以往岁月的深深眷恋,再次踏进了荔枝公园。

初走进来,映入眼帘的景物与记忆相当的吻合。那座立于湖中的楼阁和那座白玉为栏的长桥,依然显现着当年的风韵。亭台之间的精雕细褛、画卷诗词,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我的心湖。让我这思潮暗涌的内心,不知不觉的荡起了层层涟漪。

前行几步,不知是在何年开始,桥下的湖水中开出了朵朵紫色的莲花。那精致的花瓣,巧夺天工般的尖尖挺挺合合拢拢的生长着。犹如紫色水晶雕成的清秀馨香莲瓣,镶嵌在明镜般的湖面之上。

走过玉栏长桥,稍经一转,便进入了一番曲径通幽的别样天地。小径旁的热带植物高大互攀,自然天成的搭起一排遮阳蔽日的天棚。脚边的花草,红、黄、蓝、白、橙、紫、绿,五颜六色七彩纷呈,争奇斗艳千娇百媚。招引各式蜂蝶盘飞萦绕,交相翩舞尽戏芳华。枝头的蝉鸣鸟啾,连成一片合声。仿佛步入了一场大自然的演唱会,令人清清爽爽心旷神怡,真可谓是美不胜收。

沿径前行,在不经意之间,我突然的发现,脚下的石板似乎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低头细瞧,的确如此。不知是在何年,这条印着我无数只脚印的小径,已经更换了石板。不觉间,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袭上心头。

我依旧缓步前行,但却在下意识中,留意的观察在记忆中至关重要的物件……

于,即将再转弯角的时候,我不自觉的将脚步放得更缓。确切的说,倒象是在原地踱步。因为转过前方这个弯角,便是她曾出现的地方了。那一袭黑色的职业套裙;一头直垂的长发;一脸恬静的微笑;一串轻盈的步履……不知复制了多少次欣喜;粘贴了多少次记忆;刷新了多少次心情……

此时的我,真的怕了,很怕那座轻载她如仙倩影的白玉小桥,会在我转过弯角后突然的消失。如果真的是那样,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去向记忆交代。我停下了脚步,转过了身,假意的去欣赏,改变更多的景物。我不是退缩了,也没有放弃。我是在调整,调整情绪和态度,以便如何来面对这改变了的现实。

转过弯角,我的心“突”的一下,颤抖了一回,那桥还在!我急步而去,轻抚那栏杆……可是,一股酸楚却从心底,涌到了眼眶。桥,的确是在的,可桥上的石板和栏杆,却不知是在何年,都更换了。不但更换了颜色;更换了材质;还更换了风格。带有崭新雕痕的玄武岩,墨黑着一种沉重,将我的记忆挤压得暗淡无光。

我茫然的环视四周,这还是“荔枝公园”吗?湖泊、道路、假山、桥位、从布局上说,应该是的了。可是,为何却让我感觉得如此的陌生?是太久没有光顾的缘故么?不是的,是因为大家都在向前走,而我却依然还在原地踏步。花变了、树变了、桥变了、景变了、楼房变了、街道变了、社会变了、世界变了、唯独单单还有我,没有变……

抚摸着,棱角分明的黑色玄武岩雕成的栏杆,走过我记忆中的白玉小桥,我的脚步略显懒散。木然前行间,已辩不出身边的景物是新是旧……

还好,那座横跨湖腰的圆月拱桥还是原有的模样。破败的台阶、斑驳的桥栏。一撮撮小草,从台阶石缝的泥土里钻出头来,似乎是在嘲笑我的颓废。于是,我拾阶而上,一口气蹬上桥顶。稍做停顿,放眼远眺。左面是竹子林;右面是荔枝林;前面是南国风情;后面是中原景观;湖岸上的假山;山脚下的楼阁;远处休闲的草坪;还有人造的瀑布……一切的一切还都是原有的布局,只是在形态和颜色上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变换。

是的了,三年的时间里,不可能一切的所有都原封不动的保持原样。幸好,花还在、树还在、山还在、水还在、天还在、地还在……我还在。

独自沉思中,我下得桥来。再转一个弯角,来到荔枝林前。寻径而入,眼前豁然开朗,令人心情振奋。这里人群聚集,有下棋的、有打拳的、有教武术的、有跳舞的、有练声的、还有锻炼身体的。穿过人群,我被一串悠扬的歌声引到林边湖畔的一处空地旁。那里有两位男士在十分陶醉的拉着胡琴,另外还有一男一女正在合唱一首名曰《你是我的最爱》的歌曲。

那悠扬的旋律、甜美的歌声,不觉令人全情投入。我深深的沉浸在这美妙的氛围之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场所、忘记了忧伤、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着的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