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风物—蟹三味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深秋时节,菊绽蟹肥。
蟹,人人爱吃,却并非人人都善于品蟹知味。品蟹,最讲究的是得其真味。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是个美食家。他认为凡“味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而“味重”之蟹,只宜独品而不宜糅以他味。如蟹粉鱼翅蟹粉狮子头或和以他物调成蟹羹之类,虽为桌上佳肴,然蟹之美质难存,真味大失矣。清代戏剧家李渔是品蟹高手,他说得更透彻:“蟹之为物至美”,“世行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当然,为使蟹餐丰富多彩,现在多有创新蟹谱,荷香黄泥煨蟹、雪花蟹斗、鲍鱼蟹盖、翠竹虾蟹等等,虽别有风味,然欲品蟹之真味,还少不了整只蒸蟹。再有,欲得蟹真味,还必须自剥自食,有秩有序,边品边尝。嗜蟹如命的李渔深谙其道:“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同理也。吃蟹来不得“急就章”,最忌带壳嚼,谓之“品蟹”,就得慢慢地剥剔,细细地品尝,悠悠地体味。剥蟹有技有序,要先折蟹脚,后开蟹斗,逐一细剥细剔,善剥者可以不借助工具如“蟹八件”或银针簪锥之类,全用手剥,可以剥得干干净净,壳无残肉,食后还可把蟹螯拼成振翅欲飞的蝴蝶,有人甚至可以把蟹壳在桌面上拼成一只完整的、半透明的全蟹。品蟹后还能得此等余兴和趣味,正应了一句古谚:“惟食忘忧。”
品蟹,还是一件非常有情味的事。品蟹赏月或品蟹赏菊向被视为有意境的雅事。著名漫画家和文学家丰子恺的父亲也是嗜蟹者,每逢良辰佳节,必移桌于屋外白场月光之下,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上,油灯一盏,盖碗一只,酒壶一把,书一本,水烟筒一把,还有老猫一只端坐于桌子一角,全家人兴致盎然:赏月;吃蟹;小酌;谈笑。月光如洗,蟹味浓郁,细酌慢品,亲情弥漫。此情此景,即使在丰子凯信佛茹素之后,回忆起来仍然无限神往,感到“这滋味真好”!以往文人间还常以赏花品蟹之际兴会亲朋好友,畅叙友情。老舍先生,在逢菊绽蟹肥之际,必请同乡、好友到家赏菊品蟹。老舍酷爱养花,院中养菊花一百余盆,每值秋深,各色名种嘉卉竞相绽放,姿态各异,色彩缤纷,把庭院的秋色渲染出一片诗情画意。席间,主客谈笑风生,身心皆醉:赏秋菊,品肥蟹,叙友情,说艺事,其乐融融,友情如歌,真乃人间一快事也。著名作家赵大年说:美味佳肴总是与亲朋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它还能增添一些超越时空的感情色彩。是啊,吃蟹真可谓一件有情味之雅事,人们在赏月、赏菊时伴以品蟹之味,端的把亲情乡情友情交融于秋光秋色秋声里了。
中国人素以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而蟹作为食之珍品人间至味,自古以来,人们在品尝之余,就以特有的品蟹之道自自然然地汇入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从剥蟹之具到理蟹之技,从烹调之法到食蟹之艺,都大有讲究,体现出精微的文化品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吃蟹,以宝玉、黛玉、宝钗的咏蟹诗渲染出浓厚的文化韵致。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公开宣称“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而且把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上来了。连孙中山也说,悦口之味,“亦美术之一道也”。的确,吃蟹,真要品尝其真味,体验其情趣,感悟其含蕴,多少要有点艺术修养,才能体悟中国美食的艺术精神。无怪乎丰子恺的父亲要说:“吃蟹是风雅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是的,只有真正的吃蟹内行,才能把吃蟹视作一件富有意味的艺事,品出浓浓的文化味来。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吴地风物—吃麦饼
- 下一篇:吴地风物—白荡菱歌唱新曲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