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风物—新世纪,还有人听书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花甲之年的俞老伯原是书场常客,可最近突然改弦更张在家看VCD片了:“书场新书少、好书少,听书没什么趣道了。”从小听着三弦和蒋调长大的俞老伯,逛着街边小店淘碟片时,有时 也会嘀咕:“书码头”现在还有多少听众?以后还会有人听书吗?
当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走访锡城书场时,常听这样的回答:“书迷虽有,人数却越来越少了。”听书自有乐趣在8月4日下午1 时半,市老年中心书场里坐了百来个听众,每人一杯茶、一把扇,闲闲地等待开场。场中清一色是老年人,多数是听了几十年评弹的“坐庄客”。
吟春、迎园、明园、横云、五福楼、东新楼 ……家住金海里的郭老伯一提起过去书场之多、听书之热闹,话便多了起来:“以前书码头闹猛!光跨塘桥那一带,五六十年代就有三家书场。碰上口才好的先生,上讲明君治国,下述子女孝道 ,一档书讲个把月,越听越有味道!”门庭冷落车马稀听书虽有味,可书场业主们却都在为没生意叹气。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前后市区书场每天客流量约为2000人,现在只剩下一半多。以 市区唯一公办、有224座的老年书场为例,四五年前平均日上座200人,遇上好书一场挤300人也不鲜见,而现在每场听众徘徊在120人上下。
其它小书场生意更见冷落, 多次易主、被人戏称 为“开关书场”的芦庄书场新近再次停业,三凤楼、梨花庄、广宇等书场则干脆歇了夏。名角好书难得见听书人越来越少,书迷们意见最大的是难得听到好书。留芳声巷的一位听众说:“过 去南来北往的演员把说书当事业,名角汇演、流派专场一年要办几回,听众赶着场子饱耳福。现在呢,名角少了,有些演员说噱弹唱没一样出彩,这怎么吸引听客?”另一位老听众说:“演员没 有新书,进书场还有什么意思?”一些书场业主也证实,如果请苏州、上海的知名演员上台,或者上演富有时代气息的《宋氏三姐妹》、《反贪局在行动》、《毛家湾风云》等新书,听众就会成 倍增加,甚至还有一些郊区青年骑着摩托车来听书。可惜现在肯自编新书的演员太少了,我们一年也请不到五六档。书场缺少后来人书场缺少后来人,也预示着评弹业前景不妙。一位有心的 听众曾经对周围人群展开调查,发现98%的人从不进书场。这位听众担心:“现代生活节奏快、内容多,评弹如果还是一档书要讲半个月、一个月的老传统,是显得有点落伍了。”另一位听众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热衷的是流行音乐、旅游和上网,有几个人分得清弹词和评话之别?又有谁知道吴君玉、杨之江?”他叹道:“评弹在 江南一带已经兴盛了二三百年,难道就任它萎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吴地风物—脚炉
- 下一篇:吴地风物—旧时的村规民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