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秦宅内的《寄畅园法帖》碑刻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前不久,秦邦宪故居在修复过程中意外发现了20块清代碑刻。经鉴定认为是秦氏先人翻刻和新刻的《三希堂法帖》和《寄畅园法帖》。既是“寄畅园法帖”碑刻为何出现在秦氏家中?这背后会有什么样曲折的故事呢?

近年来研究无锡乡土文化颇有建树的王珂先生,在《布衣秦毓钧》一书中对《寄畅园法帖》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梳理。无锡秦氏是江南望族,自宋代秦观起,由常州┭咔怕叫ㄖ廖尬蠛由希ㄈ锴鸥浇⑿『由希ㄊ兄屑斗ㄔ焊浇┚圩宥印@?70余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幸游他们的私家园林寄畅园,并将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拓本赠给了秦家。清嘉庆二年,住大河上“宝仁堂”的秦氏后代蓉庄公秦震均(1735~1807)选择《三希堂法帖》中自王羲之以下20名书法家的墨宝摹刻上石,一方面是对浩荡皇恩的炫耀,一方面也有督促子孙勤修书法之意。前后历时两年,共编纂成法帖6册。之后,秦震均又想到,自宋朝大词人秦观起,秦家望族声誉鼎沸,尤其明代建寄畅园后,名人雅客、皇亲国戚或慕名观园、或上门造访,很多人都留下了墨宝。于是他又花费两年时间,将这些名家手迹摹刻上石,并将碑刻拓成6册,取名为《寄畅园法帖》。此后,又补充编纂了《寄畅园续帖》3册。至清嘉庆六年,方才大功告成,族人均为之自豪鼓舞,但由于拓本稀少,只有少数秦门显贵才有保存。当时,这些石刻珍藏在秦震均家中,后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散失。

秦毓均(1873~1942)是秦氏家族的又一位名人,他曾任上海《申报》评论主笔、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务。笔者日前在小娄巷一幢老屋里访问了毓均先生的后人,年近八旬的秦寅源老先生。据秦老回忆,1919年,其父受聘于《锡报》,想说服秦氏家族长老,将散落于大河上的残留石碑重新清理,陈列在寄畅园内。但秦震均的直系后人认为此属私产,拒绝交出。直到1930年秦毓均等人重组寄畅园董事会,方才争取到这些石刻,陈列于寄畅园中。但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存放于寄畅园石碑大部分被损毁,侥幸残存的又全被毁于“文革”。最近在秦邦宪故居发现的20余块石碑,寅源老先生认为,这些石刻应该是当初秦家人交到寄畅园后残留的几块。其中也有可能有后来陆续从别处收集到的。须知,当年的“宝仁堂”约是现在“三凤桥大娘水饺”的位置,就与秦邦宪故居相邻。

至于当年原拓的《寄畅园法帖》,因缘际会,被一位无锡商人得到,又转赠给了秦氏后人秦琢如。秦琢如考虑到法帖应系全族所有,存放在任何一家都不妥,又捐赠给了无锡县立图书馆。后经秦毓均先生多方寻访,又找到《寄畅园续帖》(残本)。现在我们在寄畅园看到的“寄畅园法贴”204块碑刻,则是1980年代初,由苏州籍书法家王能父先生根据保存在无锡市图书馆古籍馆的这套孤本进行双钩,再请石刻高手勒石上碑的。免于战火有幸残存的几块原碑,现镶于寄畅园凌虚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