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散议—蚕丝业和中国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蚕丝业为中国人 提供了衣料的来源,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纽带,同时,它也表现为一种文 化形态,从古到今,华夏文明深深地打上了蚕 丝业的烙印。
首先是在语言文字方面。以“纟”为偏旁的字在汉字中占有很大的 比重。起源于蚕丝业的词汇大大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农桑”是农 业生产的代名词,“桑梓”指故乡或 出生地,“桑榆”指晚年,“锦绣 ”用来描绘美好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成语中也很多:沧海桑田、作 茧自缚、蚕食鲸吞、指桑骂槐……
其次是在文学作品中。从古代第一部诗歌集《诗 经》中的诗篇,到 汉代乐府中的《陌上桑》,直至现代文学巨匠矛盾的名著《春蚕》,几 千年来,以养丝为题材的文学连绵不断。如果没有蚕丝业,中国文坛将 寂寞得多。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形象生动,千百年来受人传诵;宋代诗人张俞的名气并不大,可是, 他的《蚕妇》诗却感人至深:“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 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等激昂雄壮的诗句,他也以悠闲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宋代农 村的蚕桑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真 是不胜枚 举。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它们已经凝固成历史,成为 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并以其不朽的魅力流传千古。
人类的艺术和物质生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部蚕 丝业的历史同 时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那些制作精美、图案鲜艳的丝绸既是生活用品 ,又是上乘的艺术品。由蚕丝业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绢扇、 宫灯、刺绣……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 刺绣了,我国刺绣艺术分为苏绣、 湘绣等许多流派,誉满全球,当我们欣赏巧夺天工的刺绣作品时,千万 不要忘记这种传统艺术建筑在蚕丝业的基础上。
蚕丝业对于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意义 重大但却往往被人忽略的伟大贡 献,那就是,它直接导致了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缫丝要经历漂 絮过程,漂絮时,一些残丝积留在箔上,干了以后,结成白色的薄片, 西汉末年起,这种 薄片被用于书写,称为“赫蹄”,这就是纸的雏形。 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开始了用植物纤维制作书写工具的探索,东汉的蔡 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用破布、旧鱼网等原料造纸的伟大发明。 古 代世界各地的书写工具五花八门,在外国有羊皮、树皮和草叶,在中国 有竹简、木简和帛,这些东西或是太昂贵,或是过于笨重,或是不易保 存,各个民族都在寻找理想的代用品。在这场无 形的竞赛中,获胜者是 中华民族。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殊 荣属于中国。不是幸运女神偏袒我们,而是蚕丝处理工艺为它创造了前 提。我们中国人踩着蚕丝业 的阶梯跨入了造纸术这个辉煌的科学殿堂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
- 下一篇:学人散议—钱钟书杨绛互请代作诗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