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
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 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 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
“平地 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 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筑坛时不知驱使多少族人和奴隶挖土、 运土、堆土和夯土,竣工后部落成员们在祭坛上日祭月祀缅怀祖先,祭奠山川日月神灵,“春祭三江,秋祭五湖”,杀牲埋玉,鼓吹沸天,那排场令人肃然起敬。
墩又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陵墓的大小,祭坛的高低和殉葬物的多寡,都显示墓主人在世时的功业和社会地位。能长眠于“土筑金字塔”中的都是酋长和土王,伴随出土的众多玉质礼器可以佐证,寺墩三号墓规格极高, 随葬品有三十三件玉琮,二十四件玉璧和世所罕见的三件玉钺,玉钺在古代是征伐杀戮的权杖。
“土筑金字塔”在浙江时有出现,伴随出土的玉质礼器更多更丰富。然而越地多山,越民族以 山为陵,虽也堆土成坛,越人不称其为“墩”而称之谓“山”,如余杭的瑶山,反山……所以“墩”是勾吴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安徽巢湖东部的含山曾发掘到商代墓葬遗址,出土地有一个 勾吴特色的名称,大城墩,说明远在商代,勾吴民族已涉足淮泗了。
晚商时期,勾吴民族接纳了从陕西避位来奔的吴太伯和虞仲雍,这两位姬姓兄弟披发文身,入俗化俗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 ,把散居在长江太湖三角洲内千余家的土著部落联合成统一的国家形式——句吴古国,这是一次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进步。太伯死后,勾吴人民把这位民族英雄葬在鸿山,并按勾 吴风俗把王陵称之为“吴王墩”。在丹徒曾发现几个吴王贵族的墓葬遗址,其名曰:母子墩、磨盘墩。
中原文化的输入,墩的功能有所转变。吴王阖闾迁都姑苏,为防越人入寇,在东部沿海 地区的山头上堆土成墩,派兵驻守,发现军情就在墩上举火示警,这种墩在当时取名“烽燧墩”、“望越墩”。在张家港到常熟福山的沿海山头上,也保存着许多烽火墩。墩的功能增大了,文化 底蕴却淡薄了,因为这时期的墩失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和埋藏在深处的丰富的历史价值。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学人散议—程伟元与《红楼梦》
- 下一篇:学人散议—遥想明太祖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