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

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

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

……

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

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或许,是时候了。我们该放慢些脚步,从文化的角度再来审视一下这个城市的母语——苏州话,重新来认识它的价值。这,对于文明的积累与传承、城市人文精神的铸造以及架构于吴地方言之上的昆曲、评弹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举办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是一个卓有远见的创意,那么“风情”两字便是这个创意的灵魂。“风情”是语言的生命,不能传情达意的语言只能是死亡的语言。

而少年人往往不解风情,我有个朋友在北方念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苏,总是抱怨苏州话实在太“糯”,简直不像是男人讲的话。他曾信誓旦旦说从此不操吴语。许多年过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乡探亲,一下飞机竟然热泪盈眶。是什么使他流泪?就一句糯糯的苏州话的问候!这位当年性情刚烈的苏州“叛逆青年”告诉我,他现在喜欢吃糯米团子,每天吃过晚餐,他会在旧金山的家里泡一杯碧螺春,听上一段蒋月泉唱的开篇。

曼妙清宛的吴侬软语是回忆里永恒的乐章,如母亲的叮咛,时刻牵动着远方游子的心。

苏州电视台曾做过几期在京的苏州籍文化名人的专访,一次他们找到了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老先生当时身体状况已是不佳,坐在轮椅上断断续续地忆述着苏州的旧事,有些事一时想不起来,他竟急得哭了,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看着这个病弱不堪的老人,不能不令人感叹生命的无奈!吴作人哽咽声里吐出的字,仍是地道的苏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苏州话构筑了苏州人精神的后院。

苏州话风情大赛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不单苏州人,就连德国青年弗兰克也来赶热闹。他表演的苏州方言绕口令《东判官西判官》,尽管说得有些变味,但还是赢得了阵阵掌声。一个老外能说成这样不容易了。

那么正宗的苏州人说得又如何呢?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年纪大点的一般说得地道些,年纪越小的说得越像弗兰克。

苏州盘溪中心小学的徐老师告诉我,她带了多年班,能说一口标准苏州话的孩子还真没遇到几个,这在苏州中小学生中是普遍的现象。其实,不要说从小接受完全普通话教育的孩子,就说成年的苏州人,能字正腔圆说得一口苏白的又有多少?

随着国际化、区域化合作交流的日益广泛,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意识理念接踵而来。与此同时,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使方言面对外来文化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大为减弱。这不仅表现在苏州话逐步失去自身的纯净性,更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的贫乏。在这种趋势下,苏州话的衰落,便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味道了。

此届苏州话风情大赛一等奖得主蔡永华是位30岁的年轻人,他说:“苏州话是最好听的语言,是可以用来唱的。不少诗歌用苏州话说好像更加顺,因为它有文化底蕴。”

他讲得很有道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也说过,苏州话听起来就像唱歌。在民间还流传着“宁听苏州人相骂,不和宁波人讲话”的俗语。苏州人真该为苏州话感到骄傲。虽然我们不敢说苏州话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但它肯定是最美妙的语言之一。

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有着七千万的使用人口,意大利语的使用人口不过六千万。在汉语体系中,吴语是仅次于北方话的第二大语,它具有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

吴语有着最完善的语音体系,它有50个单音素,远多于普通话。唐代玄奘译注佛经用的就是吴音,因为只有吴音才能译得准确。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和韵律,这我们随便就能举出几个例子,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吴音读法。再如古代声韵书籍的注音方式,很多都用吴音,如“打”字注音为“都冷切”。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说,吴方言区的人学习外语具有先天的优势,比其他方言区的人更容易掌握读音。

在东晋、南朝、南宋等时期,吴方言曾经是最权威的语言,如同今天的普通话。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出自吴方言区,尤其是在南宋以后。宋元话本小说和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采用了很多吴地方言,成为后来苏州评书的脚本。清代《九尾龟》等世情小说里人物对话用的是地道的苏白,《海上花列传》则完全是用吴方言写成的。生动而极具表现力的吴方言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但是,这只是逝去的辉煌。面对吴方言的衰落,面对吴文化的失语,有识之士已提出要尽快立法保护吴方言。

“推广普通话”不能理解成“不说苏州话”。“人人会说普通话”不代表“人人只说普通话”。我想,如果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彻底改变,那么,可能不光是吴方言,许多曾经辉煌灿烂过的东西我们还将失去。

一位老评弹艺人对我说,他的孙女也说不好苏州话,看了苏州话风情大赛,这几天竟开始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小”不再念成“晓”,“尖”不再读作“奸”,苏州话有了齿尖音,听着就“刮辣松脆”多了。老人希望苏州话风情大赛能年年举办一次。“这样,评弹的年轻听众说不定会多一点,大家的苏州话也能越讲越好。”他说。

评弹和昆曲都是在吴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它们和苏州话之间的关系是鱼与水、毛与皮之间的关系。讲不好苏州话、听不懂苏州话而去侈谈弘扬传统艺术、振兴昆曲评弹,无异于缘木求鱼。

徐老师告诉我,市里要举行中小学生苏州话比赛,她们学校有个小朋友报了名,参赛节目是学一段吴君玉的评话。

我觉着有点好白相,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会对吴君玉说的大书感兴趣?徐老师说,这个小朋友最欢喜听吴君玉说书,觉得有劲。大概因为欢喜听评弹,他会表达的词汇比一般的同学多得多,作文也写得很好。

好一个“有劲”!我突然觉得评弹艺术依然生机无限,关键是我们要拿得出“有劲”的东西来。

我曾仔细听过吴君玉先生的评话,他确实是个有心的艺人。他的评话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在说表手段上也进行了改良,赋予传统书目时代气息。在对评弹艺术的探索上他是成功的。

只要还有苏州话,只要还有执著的艺术探索者,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评弹、昆曲不会消亡,它们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袁小良是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员,此次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的报酬是一辆高级VOLVO轿车或是等值的现金。在与VOLVO汽车华东总代理商的签约仪式上,袁小良表示自己不要轿车也不要现金,只是开出了一个条件:在他出任形象大使的一年期限内,请VOLVO出资赞助苏州评弹活动,多举办几场大型演出。VOLVO公司欣然接受。

应该说VOLVO公司的市场感觉是敏锐的,营销手段很是高明,他们为品牌文化登陆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苏州评弹。地方曲艺与国际名企缔结良缘的背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

评弹在吴语区有着广泛的听众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化。苏州人淡雅冲和的处世方式、细腻精致的生活习性以及市井文化朴素的亲和力不正是VOLVO品牌形象最好的注释?

一种方言孕育了一种文化,这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想必然会发生改变。此次苏州话大赛展现出来的风情,也因个体审美观念的差异而见仁见智。我觉得这样很好,生活中的风景线本来就是千差万异,把它们集中展现出来,让历史来存优汰劣。城市精神的打造同样如此。就像铸剑,汇聚“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千锤百炼方成大器。为了铸剑,炉前一跃以身殉剑者也代不乏人。

很多人觉得苏州话太过“糯软”,苏州人太过女性化。换个层面来理解,这恰恰反映了苏州文化的一种柔性,一种水性。柔能克刚,水能溶物。苏州文化正因了这水性而载舟渡人,而润泽无声,而溶化无形。

可就在这片土地上,干将、莫邪曾铸成举世无双的青铜剑,至今仍在剑池下铮铮清鸣。

关于苏州话现状的讨论,有人觉得简直就是杞人忧天。譬如我的一位邻居,他对此就很不以为然。前几天,他在送儿子上英语补习班的路上耐心地开导我:都什么年代了,人类社会已经驶上信息高速公路。“地球村”你们写文章的该知道吧?有心思去看苏州话比赛,还不如多背几个单词。英语才是国际通行证!

他说了半天公路、通行证什么的,大概是想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能看懂红绿灯的信号就不会撞车。

语言问题实在没那么简单。不光不简单而且还十分敏感。

事实上,至今还没有哪种语言能够一统天下。因为语言和民族是连在一起的。不同语言的地位,和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或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休戚相关,而国际局势时刻发生着变化。直到现在,联合国每年还要为解决国际会议的多语种翻译问题耗费掉上亿美元。

维护各种不同的语言,也就是维护语言使用方的生存和尊严,同时也维护了文化的多元性。1981年,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就开设了一档苏州话播音节目,名叫《苏阿姨谈家常》,节目反响非常好,大家一听到苏阿姨就觉得亲切,甚至后来还有人冠名“苏阿姨”开饭店做起了生意。今年,苏州电视台又推出了一档可看的“苏阿姨”节目——《苏阿姨当家》。种种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母语——苏州话,更大程度地拓展苏州话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说苏州话的苏州同样是开放的苏州,苏州业已形成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战略格局,外商投资总量连年递增。最近,台湾机电电子公会调查公布了中国大陆十大“极力推荐投资城市”排行榜,苏州名列其中。我数了数,十大上榜城市中有六个属吴方言地区。这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吴地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吴人心灵手巧、性情温厚,这显然更符合现代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记得苏州科技局一位领导曾经说过,苏州具有发展IT业的先天条件,就凭苏州人的聪明细心,完全能编出最优质的软件!

吴侬软语的苏州,风情万种生机盎然……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