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张家姐妹与昆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苏州有条九如巷,是不大的巷子,但却出了一个有名的家族:张家的上一辈以及上几辈儿,都很有名;后来在搏击中失败,就铩羽而还,隐居在苏州的这条巷子里,用心培养子女,结果每个都成了正果,女儿不但嫁了好夫婿,本人的成果也不能轻视。姐妹一共有四位,老大嫁给一位昆曲名家顾传,“”者,美玉也。其人也是美玉,是当年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当家小生。今天看重昆曲了,当初小报上则说是“下嫁”。老二嫁给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则嫁给了沈从文,老四嫁给美国一位汉学家贝汉思。如今四姐妹中的老二老三先后去了,老大老四还在,都住在美国,过着很安静的晚年。

  我有幸在北京接触过老二老三。我父母与沈先生是半个世纪的朋友,因此与张家三姐(我习惯叫“沈妈妈”)熟识在先,但她生性木讷,让我们难以亲近。时间过去几十年,我进入北京梨园,也间接进入了昆曲,这可是张家二姐的“领地”,并且是北京昆曲研习社中很“老牌”的人。她学过昆曲,但不是演员,她晚年把昆曲视为性命般的重要,这一点让业内人士也望尘莫及。她在昆曲中有很高的辈分儿,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还有个特点,就是没“能力”的能力。她并不太能唱,但她都能从文化上知道,她还知道某个戏谁“最成”;如果这人不在了,剩下的其他人中应该是谁“最成”。她最热心,也最真诚,真诚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因此不太能唱戏的她,在昆曲甚至是文化界中,都有很大的人缘。她的晚年很辉煌,光芒甚至把她丈夫都“比得暗淡”了。她出版了几本很漂亮的散文集,电视台找她谈昆曲,她也不客气,让谈什么都侃侃而谈。她确实是让人尊敬的老辈儿,而且无私,什么事都不沾到自己,纯客观的,这就是她最大的长处。所以,“白发才女”的名声越来越大,她几乎成为了公众人物。

  与她成对照,是她的三妹,沈先生的夫人。年轻时很活泼好动,中年后沉默下来。最初她追求革命,一心进步,不太懂得也不太赞成沈先生的“抗拒改造”。后来渐渐懂得了,可沈先生也去世了,她心疼不已!更加沉默,连我这样的晚辈去了,也不多说话。她晚年身体不好,完全退出了社交圈,她的退出就是最大的表态。她在二姐走后的半年,也默默又积极地追上二姐的步伐。她深刻,二姐活跃,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影响。

  她俩的大姐与四妹,如今都在美国。大姐不久前把十多年前在美国作示范演出的照片,集合成为一本《张元和昆曲身段谱》。梨园中敢把自己的东西叫成“谱”的实在不多。“谱”是示范的意思,过去梅兰芳看某个名演员的戏,看过之后就偷偷问他人:“某某的这个戏,究竟有‘谱’没‘谱’?”意思是说,他演这个新戏,究竟从传统中借鉴过没有?戏曲喜欢有“谱”,有了借鉴就有“谱”,一点没有的就是没“谱”,也就不尊贵没价值了。大姐因为是顾传的夫人,耳濡目染许多年,去到美国后闲暇很多,曾把《牡丹亭》等几个戏细细打磨,体会多,认真的改造也多。她在“身段谱”中也有不少对传统的变更。她对自己的改动很有信心,也自然用不着客气―――意思是“我的这个就是‘谱’了,你想不想学呢?”她今年九十五六了,据说身体还好。祝她长寿!

  她的四妹是学者,毛笔字格外秀气。对昆曲的理解,据二姐和三姐说,属“四妹的认识最高明”。她不仅是最年轻的,还是最能“把东、西方的文化打通的”,所以整个家庭对四妹寄予的期望也最大。

  苏州实在是块福地,能使人在文化中获得长寿,苏州的昆曲尤其使人长寿。每次去苏州,如果有机会去九如巷看看转转,我就不由会萌生上述的思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