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评弹情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作为一个苏州人,尤其是与我同辈的中年人,我对苏州的地方戏曲“特产”―――苏州评弹,应该说有一定感情的。仿佛只有在评弹的弦索丁冬之中才能找到自己是苏州人的归属感。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到东中市的一家“春和楼”茶馆听书,对评弹最初的认识很幼稚,只知道用苏州闲话唱歌蛮好听,随着我这个小听客“书龄”的增长,我才觉得品一杯绿茶,听一回书,吃一客苏州特有的传统点心―――生煎馒头,只有这样活着才是一个真正的苏州人。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出自苏州民间传说的长篇弹词《描金凤》,其中的钱笃笤给女儿婚配的一场戏,说书先生风趣地说唱、形象的做功记忆犹新。然而,那段特殊岁月割断了我们这辈中年朋友对评弹的钟爱。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清一色的京腔―――《沙家浜》、《红灯记》、……本来已能哼几段评弹唱词,可是,刚培育起的一点点评弹“细胞”全被“红色海洋”淹没了。

  尽管如此,只要书场不关门,书还是要听的。那时,《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传统书目被打入冷宫,但现代书目还是听得到的。大书《杨子荣活捉小炉匠》、小书《艳阳天》。尽管这也是现代书目,但比起惊天动地的京腔样板戏亲切多了。当然,想当年一杯绿茶、一档书、一客生煎馒头的滋味体会不到了。

  如今,我也人到中年,当我们这辈中年人重新成为真正的苏州人之后,却有了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围着小家庭这个圈子转,渐渐地与评弹疏远了,即便想去书场听书,一些书场阵地也被“篷嚓嚓”的舞步,卡拉OK的歌声所占领。于是,我们这些思想比较传统的中年人也不得不面对现代文化的现实。在现代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根基,有机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唱卡拉OK也要选择评弹唱一回,用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成的弹词开篇不但百听不厌,也是我们中年人偏爱唱的评弹曲目之一。

  中年人喜爱评弹,我那不十分懂事的儿子对评弹也有好感。这也许因为我们都是苏州人的缘故吧。一日,我与儿子路过小公园光裕书厅,巧遇电视台在书厅采访。儿子见书厅内架起了摄像机,以为在拍电视片,好奇地走进了书厅,没想到成了采访对象。“小朋友,喜欢评弹吗?”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喜欢。”记者露出满脸欣喜:“假如真是这样,苏州评弹就有希望了……”我也有同感,心想,什么时候儿子也进书场听一回书,那么苏州评弹将会拥有更多的小听客、青年听客,苏州评弹将会延绵不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