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书坛奇葩绽姑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娘娘,天生一双大脚,这在历史上是颇有点名气的。后人据此演义,写成传奇笔记,编出脚本搬演,那一双大脚在我们传统戏曲舞台上很是出了点风头。或讽或喻,倒也有点意味,但总感到讽甚辣,喻不足,令人回味索然。

  传统的苏州评弹演出形式向以长篇见长。一部长篇评弹往往要演几个月。优秀的长篇不乏精彩的书目,但如果细细拆析,不难发现,全书的架构不免松散,书中人物的性格在某些章回中不免走样,因此对于长篇书目的加工整理实在是一项艰苦浩繁的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术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加工长篇,一方面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创造了中篇、短篇的形式。这是苏州评弹发展史上光彩照人的一页。其中尤其是中篇,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优秀的中篇还要塑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蕴含着历史的人文底蕴和现实的审美情趣。建国以后,这样的中篇不乏其例。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罗汉钱》、《林冲》、《王孝和》、《三约牡丹亭》、《海上英雄》、《芦苇青青》、《老地保》、《王佐断臂》、《大生堂》、《拉郎配》、《厅堂夺子》等等,这些优秀中篇不但培育了一批优秀演员,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但是,新时期以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中篇创作衰微了,优秀的中篇更是成了凤毛麟角。苦苦等待了二十年,我今天终于等来了《大脚皇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中篇评弹《大脚皇后》的故事很简单:明朝开国年间,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元宵佳节与民同赏彩灯,但又忌讳娘娘的大脚受人讥讽,因此不准同样具有天然大足的村妇们观灯。浙东才子王庸偏要试试当今皇上的与民同乐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便出了一条讽刺马娘娘大脚的灯谜。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全书共分三回:《讽脚》、《缠脚》、《审脚》。全书结构机巧,合情合理,妙趣横生。《缠脚》一回貌似不合理,细一品味又合人情,恰恰体现了评弹艺术奇而不诡的真谛。《审脚》一回细腻生动,活脱脱地勾画出了各种人等的众生相;朱元璋的虚伪,马娘娘的智慧,王庸的不阿,潘俊臣等官吏的逢迎。细而不碎,趣而不俗,曲而不直,合理而不落俗套,正是全书精彩所在。

  苏州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讲述故事的曲艺形式。但它又不简单地等同于讲故事。苏州评弹的说表是十分讲究的,演员可以在说书人和角色人之间看似随意其实刻意地跳进跳出,也可以在描绘对象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之间看似随意其实刻意地跳进跳出,这十分近似于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效果,但苏州评弹的间离效果要比布莱希特早二百年。评弹演员出身的傅菊蓉是深晓评弹艺术的个中奥妙的,因此她创作的《大脚皇后》为演员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这几年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几位青年演员,在这部书中艺术上又有了明显的长进。作为一位评弹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对书理的把握和书情的驾驭,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运用说、噱、弹、唱、演等艺术表现手段。我高兴地看到,在这方面这几位青年演员更趋成熟了,在这里,我试举两例。第二回《缠脚》,盛小云有一段马娘娘唱的唱段,“咬银牙,恨不休,爹爹他不为我裹足没来由。爱我宠我害了我,到如今无聊的书生还要弄笔头。都是这双天然足,害得你皇家的体面付东流。”小云用的是俞调,传统的俞调擅长诉发哀怨的情绪,而这里马娘娘显然并不是真在向朱元璋诉一己之怨,因此他这段俞调唱得并不十分工整,更没有一味地翻高音,而是让人感到马娘娘怨足是假,嗔朱元璋是真。又譬如,施斌在第三回《审脚》中有一段唱,近乎姚(荫梅)调,他根本不在旋律优美上做文章,完全是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效果也是明显的,无论是懂行的听客还是不懂行的听客都是认同的。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