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王伯伯”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早在无锡俗语中牢牢扎根的“王伯伯”,并不是什么姓王的老伯伯,在吴方言中,“王”谐音“忘”,它是一条戏谑语,含有两种意思:一是谑指那种记性特差的人;二是戏指做事不牢靠、无信用的人。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究诚信,所以这种王伯伯还是越少越好。范小青在《老人角》中运用过这个词:“……上次托他的事情,托个王伯伯,一点用也没有,你看这个人的样子就不像个有本事的人。”在无锡方言里,“王”与“皇”同音,所以又称“皇伯伯”,同是指不可靠的人或事。其获名由来,据说源自一段野史小故事: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姑苏城中一家酒店里,当店小二得知这位“高天赐”(化名)伯伯来自北京,就请他带个信到京城张候叔公文渊阁大学士刘纶,谁知贵人多忘事,这件区区小事,早被乾隆忘了个精光。隔了一段时间,店小二见到刘纶,问起托高伯伯带信问候一事,刘纶听后,哈哈大笑说:“不是高伯伯,是皇伯伯!”后来凡是遇到托助落空,人们就说“托了个皇伯伯”。

至于“忘伯伯”,则是由“皇伯伯”转音而来,戏称健忘者。吴考《上海滩》:“不要给我假痴假呆了……横竖托你总归是托忘伯伯。”“皇”谐音“黄”,于是又出来个“黄伯伯”(黄落了)———事情失败或计划落空的意思。譬诸蔬菜,新鲜的肯定碧波生青,“黄了”就是喻指这件事情“泡汤”了。四个“伯伯”,大同小异,其基本意思(最终结果)是:拜托人家,等于没托,用北方话来说,叫做:吹了、忘了、撂了、完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