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散议—人见人爱大阿福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无锡泥人博物馆设在惠山浜“龙头下”的王恩绶祠内。恩绶公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昆仑的曾祖父,该祠堂建于1874年,形制古朴,规模不小。祠堂所在地,原为惠山集镇的河街,明人张岱(1597-1679)所著《陶庵梦忆》说这里:“店在岸”、“店精雅”,有“泥人”等出售———这也是有关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到了清代,康熙、乾隆这祖孙两帝分别六次南巡,每次必游惠山,倘从水路来,都是在这里上的岸。故“龙头下”地方虽小却不能小看。
博物馆内精美的泥人藏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尤以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大阿福”,因积淀了大量历史信息而弥足珍贵。据《清稗类钞》载:乾隆游惠山时,地方官以王春林制作的数盘泥孩儿进呈,得到乾隆丰厚的赏赐,大阿福该是其中的佼佼者吧?泥孩儿在宋、元时即有,当时作为“七夕”的供养,也是儿童玩具。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言:“京师旧俗,七月七夕,潘街楼……皆卖摩喝罗,乃小塑偶耳。”摩喝罗也有写成“摩目侯罗”的,它作为名词有两种意思:一是佛教神名的音译,为天龙八部之一,意译为大蟒蛇;另一便是饰以男女衣服的小木偶或小土偶(泥孩儿),类似唐代的“化生”,尤以江南一带制作的最精巧,谓之“巧儿”,且价格不便宜。
至于泥孩儿何以用此怪名?今查得与摩目侯罗发音相近的“罗目侯罗”,他是佛陀释迦牟尼当太子时的儿子,后随佛陀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早的沙弥。据无锡民间传说,大阿福源于能降妖伏魔的“沙孩儿”,是年节时的供品。因此我颇怀疑其中有小沙弥的“影子”,且他怀抱的青狮也该是佛门吉祥的瑞兽。如该“大胆设想”能够成立,则大阿福的原型不妨从惠山寺保存至今的唐、宋文物中予以探源。一是今“古华山门”内,建于唐乾符三年(876)的“陀罗尼经幢”,在它须弥座的上层束腰“一门”内,刻着高浮雕的结跏趺坐佛像,大阿福的总体形象基本与此相类;而约建于北宋末的“金莲桥”,在桥沿华版石上所雕刻的“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可能也为发髻上戴牡丹花的大阿福头部造型,提供了创作素材;且早期大阿福的面部表情,也是一副佛门的慈悲相;而大阿福所戴的长命锁,所穿的五福衣,所着的厚底靴,可能是大阿福“世俗化”的一种反映。至于花、锁、兽、衣、靴的寓意,分别表示富贵、长寿、压邪、纳福和少年登科。艺术贵在创新,今天的大阿福已变得千姿百态,但这并不就降低了具有完整吉祥涵义的乾隆“大阿福”的审美价值和情趣。为什么不复制一些呢?让游人带回家,分赠亲朋好友,带去一份心愿,带去一声祝福,讨个口彩,岂不皆大欢喜!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学人散议—《三笑》索源
- 下一篇: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七八结合”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